目前分類:秘魯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是在秘魯的最後一天。因為下午才要搭機離開,所以我們又跑到阿瑪斯廣場去晃晃。這就是旅館訂在風景區附近的好處。

DSC02268.JPG

 一到廣場附近,就被這戴著面具的男子給吸引住。附近非常多民眾聚集,似乎有什麼慶典活動?

DSC02269.JPG

 原來是當地天主教慶祝各個聖人保護者所舉辦的活動。這些面具也實在是太特別了。

DSC02271.JPG

 第一位是 San Blas-Saint Blaise.他原是位心理醫師,後來當上古亞美尼亞的主教。但卻在其後被迫害,因被嚴型毆打,用鐵梳子攻擊,更被斬首。後人為紀念他,將其封為聖人,並也是羊毛梳理師的守護神。

DSC02273.JPG

 遊行時要把聖像放在架子上,由人們抬著。因非常沈重,所以大家肩上都得墊著軟墊。

DSC02274.JPG

 當然免不了要有樂隊。

DSC02276.JPG

 每座聖像都非常巨大。

DSC02277.JPG

 接下來的是 San Jose- Saint Joseph,聖若瑟。是耶穌基督的養父,聖母瑪麗亞的丈夫。因他的好品德及對天主教無私的奉獻,所以在1870年被封為聖人。

DSC02278.JPG

 他也是臨終者,勞工者以及工會組織等相關的守護神。

DSC02280.JPG

 遊行的聖壇上有許多教徒捐贈的禮物。

DSC02281.JPG

 阿瑪斯廣場附近天主教堂十分多,所以活動就在附近的街道上舉行。

DSC02283.JPG

 Virgin de Belen, Our Lady of Bethlehem. Bethlehem 是耶穌基督誕生之地,此處的處女也就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莉亞。天主教是以尊崇聖母瑪麗亞為主,而他們相信其角色和形象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在 Bethlehem 這段時期,她是以哺乳及照顧襁褓中的耶穌基督為主。所以以此地名來稱呼她。

DSC02284.JPG

 這群青少年抬的這張桌子是準備把聖像擺在放在上頭,準備在等一下的儀式中使用。

DSC02286.JPG

 手上抱著的就是仍在襁褓中的耶穌基督。神擅周圍擺满了許多教徒們送的花。

DSC02287.JPG

 牧師在做祈禱。

DSC02288.JPG

教徒們虔誠的唱著詩歌。

DSC02289.JPG

 類似豎琴的樂器。

DSC02290.JPG

儀式完畢,輪到這數十位青壯人士要把聖壇從桌上擡起,繼續遊行活動。

DSC02291.JPG

 有些人得鑽到桌下將其頂點,才能助於聖壇的搬運。十分吃力。

DSC02293.JPG

 數十大漢順利擡起聖壇,繼續儀式的進行。

DSC02294.JPG

 前進的時候每人的速度要一致。看他們膝蓋彎曲的程度,便可知道聖壇有多沈重!!

DSC02295.JPG

 樂譜就夾在前排樂手的背後😀.我們因時間關係,並未再往前一探究竟。十四天的行程,每天都過得十分的充實。雖然在第二天的印加古道上有些許疲憊,但記憶是萬分美好的。和妹妹約好了,只要脚還能走,就繼續爬山,走多遠算多遠。

秘魯是個值得探訪的國家。雖然小販多,但不會有壓迫感。風景特殊,不同於北美風情,令人讚歎。尤其乘車所至,大山大水,自然風光無限。近年秘魯政府致力於觀光的推動,可以看出成果。唯一令人垢病的是都市交通雜亂的程度,更甚臺灣!!生活花費與臺灣差不多,算是中低消費的國家。如果你有時間,找個好的秘魯旅遊團,選幾個有特色的點,來個小小的 long stay,  一定比每天趕行程看的多,看的廣,而且也可以減少奔波勞累感。此次秘魯之行大成功!!!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在排行程時,我們希望能走印加古道和爬上 Huayna Picchu.後來和領隊討論行程時,才發現因自己的疏失,竟然沒有預約。在非常失望之下,領隊建議爬另一座山,就是馬丘比丘山。他還說,妳們走了印加古道,怎麼可能隔天還上瓦納比丘或馬丘比丘? 被他說的差一點就放棄了。後來經過確認還有上山的名額,我們這两個不怕死的就懷著既雀躍又忐忑的心,在走完印加古道後,隔天又爬上了馬丘比丘山。哇塞,超累的!!! 但每次爬到山頂後,因為美麗的視野又把所有的累全忘掉了,這就是登山的迷人之處😀

DSC02192.JPG

  要上馬丘比丘山,就得再搭巴士上山。我們入山的時間是7:30到8:00,所以6點半就得出門。一到巴士站,天哪,大排長長長龍!! 往前看,根本看不到公車!! 還好因為發車快,二十分鐘之內上了車。

DSC02194.JPG

 候車時,發現框在街道名稱外的裝飾很有特色。中間是太陽,左右兩頭上方是神鷹的頭,而左右兩頭下方是美洲獅的頭,中間下方是蛇頭。全是印加聖物。

DSC02195.JPG

 在河流兩旁的花盆上,也都有太陽神的圖騰。

DSC02196.JPG

 在防洪溪流建設的牆面上,依原有石形而雕刻出印加人的形像。

DSC02197.JPG

 到達山頂後,又是一堆等著入馬丘比丘參觀的人潮。分早上一批,下午一批,一天共5000人。我發現歐洲和南美洲的遊客最多。

Image result for mountains surrounding machu picchu

 左上角就是今日要登上的馬丘比丘山。中間上方是馬丘比丘遺址以及對外通連的十三彎道。遺址旁右邊的高峯是瓦納比丘。彎道下是 Putucusi 山。最下方是熱水镇. 馬丘比丘山有 3050 公尺海拔高,在山頂上可以俯瞰整座馬丘比丘遺址,還可以看到附近山羣的全景圖。在印加帝國時期,大祭司會在某些特別的日子裡登山此山,向聖山 Salkantay Apu 舉行祭拜儀式。

DSC02238.JPG

 登山口在遺址內,和進入太陽門的路徑同方向。但在上梯田處要右轉,進入登山口的檢查哨。在此要核對護照和登山證,也要在簽名簿上寫下姓名和入山時間。下山要寫上下山時間,才能確保所有人員安全下山。入山许可證外國人士需美金65元,而且有入山時間,一定要把握好。一般過了入山時間,是不允許入內的。從遺址巴士站到入口,約需30-40分鐘,所以從熱水鎮等公車上山到登山口需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故提早兩個小時排隊等公車到登山口才不會太匆促。開放時間是早上七點到十一點。每日限定400人入山。我們今日6點半出門,到檢查哨已是8:06分,差點進不了。沿途用跑的,所以時間一定要拿捏好。

DSC02198.JPG

 登山垂直距離 652公尺,難度屬中級到挑戰級。全程陡坡至少在30度以上,愈上愈陡也愈峽窄。一般人要花三到四小時才可走完全程。體力不好或懼高者勿試。我們仍採取走60-100個階梯就休息調息的節奏,也順利登頂😀

DSC02199.JPG

 掩蓋在雲層中的馬丘比丘更增加了股神秘感。

DSC02200.JPG

 沿途竹林甚多,好像回到臺灣爬山的感覺。

DSC02202.JPG

 附近的山峯也在雲端裡。

DSC02204.JPG

 山谷中的 Urbamba River,蜿蜒千里

DSC02205.JPG

 這裡的陡坡至少45度以上。最右上方的太太來自德國,已六十多歲,最後方的是她先生,也已七十多歲,但腳力比我們好😣

DSC02206.JPG

 上坡容易下坡難,果真不假。

DSC02207.JPG

 每個階梯都是由一整塊花崗石做成的。從印加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DSC02210.JPG

 從更高的山上所看到的遺址。

DSC02212.JPG

 右上角的山峯就是今日的目的地。

DSC02213.JPG

 中間需要經過一道窄門。

DSC02216.JPG

 愈往上爬愈陡也愈窄,只能容一人通行。旁邊就是懸崖😣 所以下雨就別上山了,真的很危險。這條陡坡應該有60度吧!

DSC02218.JPG

 再來一張失落的城市的照片。可清楚的看到住瓦納比丘的登山路徑。

DSC02219.JPG

 目的地已近在咫尺,加油!!

DSC02223.JPG

 攻頂成功!!!累呀!都笑不出來了😥

DSC02224.JPG

 頂上有座祭臺。是前面提及印加帝國大祭司曾在此舉行祭拜聖山-Salkantay Apu儀式之處。

DSC02225.JPG

 登高視野一定好。群山環繞,峽谷一覽無遺。

DSC02234.JPG

 在群山中,人實在是十分渺小。

DSC02235.JPG

 今日要和相處五天的領隊分手,感謝他一路的耐心等候。我們非常满意此次的健行活動。十分令人難忘。

DSC02240.JPG

 下到遺址,回頭一望,真得不敢相信我們用了三個半小時走完全程,還包括在山頂上停留的時間。

DSC02242.JPG

 回到熱水鎮準備搭火車到 Ollantaytambo,然後再搭旅遊公司的巴士回 Cusco.今日搭乘的是秘魯號。火車上有提供簡單的免費餐飲。

DSC02245.JPG

 隨著火車軌道,旅程也接近尾聲。

DSC02248.JPG

 我本已進入昏睡狀態,但却被音樂聲喚起。睜開眼一看,有個戴著面具穿著類似馬戲團服飾的人,我以為是火車上的娛興活動。

DSC02246.JPG

 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車上的工作人員穿著秘魯羊毛製造的服裝在走秀。

DSC02249.JPG

 男服務員也不例外,實在是行銷至上。然後,我們又昏睡過去。

DSC02260.JPG

 隨著旅行社的小巴士回庫斯科,美景不斷。雖然去程已看過一遍,回程再看一篇仍覺令人讚嘆。這座湖可划船,也是水上活動好場所。遠處山坡上農田分佈的色彩,實在美極了。

DSC02266.JPG

 另一個倉庫的遺址。強烈建議回程這段路搭小巴士,可请司機在幾個景點停下來拍照,機動性強多了。如果是搭火車直回庫斯科,就難以拍到如此的景色。

五天四夜的古道健行,也在回到庫斯科時劃下完美的句點。太棒了!!難忘的回憶。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天就要進入神秘的消失城市-The Lost City -馬丘比丘!!結束我們四天三夜的印加古道健行。為了揹工們得趕一大早5:30的火車回去,所以我們凌晨三點就起床,然後三點半出發。總長約6公里。進入馬丘比丘城參觀完後,搭巴士下山到達熱水鎮-Aguas Calientes 休息。因為一早摸黑下山,必須戴著頭燈才能看得到路,所以走的速度較慢。但一路平安走完全程,實在太開心了。

2650 m

雖然今日路程不長,但仍有不少遺址。第一個是WiñayWayna(2650米).印加古語Quechua即為“永遠年輕”。它建在一個陡峭的山坡上,俯瞰烏魯班巴河。該場地由梯田和噴泉結構連接的上下層住宅組成。在房屋的上方和下方,人們建立了農業梯田或森林用地。通常被用作進行經典印加徑的徒步旅行者的最後一個過夜露營地。 No machine-readable source provided. Own work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503891

DSC02055.JPG

 要通過最後一個檢查哨,確定全員平安😊

DSC02057.JPG

 日出了,雖然脚程稍慢,無法趕到 Sungate, 但已心滿意足。

DSC02058.JPG

 快到終點,俯瞰 Urubamba River.中間有座洩洪閘以調節水流。遠處即今日的第二座遺址-Choquesuysuy.

DSC02059.JPG

第二個遺址是 Choquesuysuy-Gold wash, 洗滌金子之意。有18棟建築和5座噴泉浴場,其中還有從森林中被發現修復的露台。共有兩座,其中一座在古道的104KM處。

Choquesuysuy,秘魯

 自從這裡的浴池被發現後,考古學家們相信在進入馬丘比丘之前,人們的身心靈需要在此淨化。他們也認為這裡是一個水資源的管理控制所。

DSC02061.JPG

 失落的城市在望,繼續努力往上爬。

DSC02065.JPG

 又經過另一座遺址,名稱未知。

DSC02066.JPG

 INTI-Punku-Sungate 就在樓梯的最盡頭了!!此段行程到處可見類似臺灣的竹林,林像以熱帶雨林為主。

DSC02068.JPG

 終於到達 Inti-Punku😀😁😂😃😄

DSC02074.JPG

 皇天不負苦心人,耐力和毅力克服了體力,就來個勝利的姿勢和微笑吧😊

DSC02075.JPG

 後面這條有條彎曲的公路共有十三個彎,是馬丘比丘唯一一條對外連結的道路,直通熱水鎮。

DSC02077.JPG

 印加遺址都可看到如此的露臺。一般是當作梯田使用。

DSC02081.JPG

 終於一覽馬丘比丘市的全貌。

DSC02082.JPG

 Inti-Punk, Sun Gate,  即太陽門。考古學者相信這裡是控制進出神聖帝國的管制口。位於海拔2745公尺處,是面向太陽升起之處。很多旅客會來此看日出。也是印加古道健行的最後一段。

DSC02086.JPG

 從太陽門往下看屬於馬丘比丘市的一個遺址。

DSC02090.JPG

 從太陽門往城市走仍有進二公里的路程。中間看到一座"聖石",形狀類似 Huayna Picchu, 瓦納山。印加人有把自然形石當成聖石來崇拜的習俗。上有祭臺。

DSC02091.JPG

 遊客眾多,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DSC02096.JPG

馬丘比丘(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又譯麻丘比丘、瑪丘皮丘,是祕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蹟,西北方距庫斯科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由於獨特的位置、地址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在1983年,馬丘比丘古神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且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旅遊業破壞的擔憂。From Wikipedia.

DSC02097.JPG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祕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學的發現(加上最近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訪問馬丘比丘後寫下的長詩《馬丘比丘之巔》中贊道:“ 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在這崎嶇的高地,在這輝煌的廢墟,我尋到能續寫詩篇所必需的原則信念。From Wikipedia.

DSC02098.JPG

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蹟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有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一個印加「llacta」—即用來控制新征服地區經濟的據點。這裡也是整個印加帝國境內最美麗的一處「據點」,在遭受進攻時用來保護印加貴族。這裡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觀測站」。在被西班牙征服後,這裡成了Manco印加反抗軍的要塞。

DSC02099.JPG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和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在神聖區裡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因蒂的「拴日石」、「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裡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DSC02102.JPG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至今還沒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將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DSC02103.JPG

Putucusi Mountain-是環繞著城市的另一座山。領隊說,城市是被山層層包住。第一圈有瓦納山,Putucusi 山,馬丘比丘山。外面又有一層,再外又一層,所以很難被發現。

DSC02104.JPG

1911年的7月24日,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賓厄姆三世(Hiram Bingham III)讓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這位受爭議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在這裡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賓漢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這個吸引人的名字,並用作他第一本書的書名。2002年,其他不為人知的二十世紀探險家留下的足跡被人發現,這些發現顯示賓厄姆當初為了成為公認的馬丘比丘發現者而故意掩蓋了這些痕跡。雖然發現馬丘比丘的功勞落到了賓漢的頭上,長期研究庫斯科的Simone Waisbard仍然堅稱馬丘比丘的發現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訪這裡的是Enrique Palma,Gabino Sánchez和Agustín Lizárraga,他們於1901年7月14日將名字刻在了一塊岩石上。而賓漢最初實際上在尋找的是維特科,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祕魯時期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反覆探索這個區域之後,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遺蹟所在地的當地奇楚亞人帶到了馬丘比丘。賓漢之後又幾次到訪這裡並進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寫的幾部關於馬丘比丘的發現的書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大為暢銷。From Wikipedia.

DSC02105.JPG太陽之廟-TEMPLE OF THE SUN.圍繞一個大石塊建造的太陽半圓形寺廟,可以看到下面聖山谷的壯觀景色。在夏至的過程中,陽光照耀著一個寺廟的窗戶,並與附近一個山峰之內的冰礫和尖頂對齊。

DSC02106.JPG

 石頭上的縫隙是印加人用工具鑿開,把巨石分裂,然後磨平。可砌牆或做城牆。

DSC02107.JPG

 遺址附近有許多像此巨大的石塊,所以印加人就以此就地取材的石塊蓋了此偉大的城市。

DSC02109.JPG

 從這張照片更可以清楚的看出當初這裡一定是巨石成堆。

DSC02110.JPG

 如同其他印加遺址,梯田遍布陡峭的山區,共在此發現七百多個梯田。經過良好的灌溉配水系統,此梯田也有保護土壤,促進農業的作用。

DSC02111.JPG

 石牆全靠堆砌而成,中間未有任何泥灰。

DSC02112.JPG

 有一部分已有傾倒現象。

DSC02113.JPG

 這是有名的三窗之屋-Room of the Three Windows.靠近主廣場。五個窗口中,只有三個是打開的。另兩個未開在側邊的窗口是用來支撐主屋頂的樑柱。這三個窗口分別代表了世界各地:地下,天堂和現在或是正確的時間。這些窗户也象徵著上升所太陽,是印加人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话動。

DSC02114.JPG

 至於這窗户的主要目的為何,仍有許多討論。有的認為是這三個窗口象徵著印加人起源之地。而這裡也留下了1902年四位被認為比 Hiram Bingham 更早發現此地的雕塑品。

DSC02120.JPG

拴日石(Intihuatana),據說是印加人設計的天文學時鐘.類似日晷。

DSC02121.JPG

 領隊說是南美洲目前發現最大的日晷,也證明印加人有很好的天文能力。

DSC02125.JPG

 神殿內的大廣場,供人民聚會活動使用。

DSC02127.JPG

 左右另一廣場兩側有供旅客休息之處的設施,也是遺址。請注意傾斜的牆壁,有防地震的作用。屋頂是用當地的植物,曬乾後一層層舖上去。

DSC02128.JPG

另一塊形狀像後面一座山的聖石,古印加人用於天文觀測。

DSC02132.JPG

 進入瓦納比丘-Hyuna Picchu 的檢查站. 我們本來要去爬這座山的,但因事先未溝通好,所以沒有成行。

DSC02133.JPG

 Huayna  Picchu, 意指年輕的山。印加人在此山造了一條通道,並在山頂上蓋了神廟和梯田。根據當地導遊的說法,山頂是大祭司和當地處女的住所。現在每日遊客限制人數是400人。

DSC02135.JPG

 遊客們從世界各地來參訪這七大世界奇蹟之一。

DSC02136.JPG

 在此考古學家發現了幾十具人類的遺骸,有些甚至是在印加人之前的原著民。

DSC02138.JPG

 階梯通到地底下的埋葬區。現已無法參觀。

DSC02137.JPG

 另一塊聖石。

DSC02144.JPG

另一塊像 Condor-安地斯神鷲的聖石。前面兩小塊半圓形是鳥喙,後面三角形是身體。而石頭前被刻出頭形。

DSC02145.JPG

 而身體後面有兩大塊巨石交會著,代表著神鷹張開的翅膀。想像力無窮無盡!!

DSC02147.JPG

 皇家浴池。

DSC02148.JPG

 也具有調節水位和灌溉之用。

DSC02149.JPG

 至今仍無人能解釋,古印加人民是如何將總共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DSC02150.JPG

 儲藏室,裡面十分涼爽。所以可以長期保存食物。

DSC02151.JPG

 總共參觀行程約兩個小時,來到候車亭等待巴士下山。這裡的巴士是民營,約五分鐘即有一班,非常便捷。但因馬路是泥路,故所到之處塵土到處飛揚。曾建議要設立纜車,目前為止,尚未通過。

DSC02152.JPG

 上下山的路彎彎曲曲,總共有十三大彎。旁邊也有一條步道可以下山。

DSC02173.JPG

 車程約15分鐘,即到了 Aguas Calientes- 熱水鎮。當地也被稱為馬丘比丘鎮。領隊帶我們來到他朋友開的餐廳祭五臟腑。Fortaleza.

DSC02153.JPG

 領隊點的烤羊駝肉。我們覺得腥了些。

DSC02154.JPG

 妹妹點烤雞。脆脆的,類似北京烤鴨的作法。配上傳統的秘魯食物-玉米和馬鈴薯。

DSC02155.JPG

 夏威夷 pizza.起士很多又香。讚!!

DSC02157.JPG

 到鎮上逛逛。鎮上因馬丘比丘而發展,有許多的酒店,餐廳,旅館和藝品店。鎮上有座天然的溫泉池。我們在網上搜尋了許多温泉池的資料,後來基於衛生考量,放棄前往。。

DSC02158.JPG

 依山而建,有北投溫泉加上九份的味道。根據統計,熱水每年至少要接待一百萬人數以上的觀光客。

DSC02159.JPG

 街旁造型可愛的青蛙分類垃圾筒。

DSC02161.JPG

 The Augas Calientes Church,就位於主要廣場上。這是教堂外的十字架。

DSC02162.JPG

 西班牙統治下南美洲建立了無數的天主教教堂,也改變了當地人的信仰。

DSC02163.JPG

 廣場上的遊客中心。

DSC02164.JPG

 印加統治者 Pachacutec 的雕像。名字有"改變世界的人"之意。是偉大的印加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下,印加帝國鼎盛,也對印加帝國發展起了重大的影響力。庫斯科的有名遺址-Sacsayhuaman 就是她在位時期所興建的。馬丘比丘遺址也出自其下。

DSC02165.JPG

 九份味道特濃。頂樓加蓋再搭上鐵皮屋的情况也極普遍。

DSC02169.JPG

 是觀光火車的終點站。未成為旅遊大鎮前,是個工人聚集處。鐵路建設者和礦工都會在此休憇。

DSC02172.JPG

 酒瓶上的裝飾真是有趣極了。

DSC02174.JPG

 另一座印加國王的雕像,上有神雕。

DSC02175.JPG

 Urubamba River-The Vilcanota River,是當地人的聖河。流經著名的印加聖谷。洪水來襲時,也常常氾濫成災。

DSC02178.JPG

 這座裝置藝術很特別。有數條蛇雕從上而下蜿蜒而下。

DSC02179.JPG

 蛇背上的凹槽可供水流至蛇口而出。不知是否有排水的作用?

DSC02181.JPG

 幾乎街上所有建築全用來當作觀光使用。一樓是藝品雜貨店,二三樓是餐廳,四樓再搭上去當旅店。走在小鎮上,發現裝修工程也很多。

DSC02184.JPG

 好奇的小女孩。她的膚色在秘魯人中,算是十分白皙的。

DSC02185.JPG

 鎮上有座非常大的露天市集。

DSC02187.JPG

雖是乾季,河水仍極為湍急。

DSC02188.JPG

 河水兩旁有些休憩公園,有著原住民雕像,還有神鷹,美洲狮蛇等吉祥物的雕刻。

DSC02190.JPG

 從這個雕像可看出玉米這個農作物在秘魯人民心中的地位。可以說玉米是農民之母嗎??

DSC02191.JPG

 大街小巷都是遊客。

 今日下褟旅館-El Mapi.就在熱鬧的主要廣場旁,附近餐廳林立,十分方便。

Related image

 是一家有名的旅館-Inkaterra 旗下的一個品牌,是當地少數4星級旅館之一。

Related image

 酒吧。

Image result for hotel el mapi aguas calientes perú

 用餐區。早餐是 buffet.中餐和晚餐是點餐式的。我們的 package 是一宿二泊。

 早餐的 buffet 很精緻,食物新鮮,選擇性也多。

房間很舒適,是我們此行最好的旅館。能夠在四天三夜的健行活動後,好好的洗個澡,睡個好覺,是很棒的。我們因為隔天早上需早起爬馬丘比丘山,所以就早早上床夢周公去了。

旅館資訊: http://www.inkaterra.com/byinkaterra/el-mapi-hotel/the-experience/


檢視較大的地圖

登山社資訊: Yupi Adventure Travel. 此登山社規模不大,但可依照客人需求客制化行程。提供露營的設備很齊全,而且是用好品牌的户外用品。http://yupiadventureperu.com.pe/ingles/index.htm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天行程介紹:從 Pacaymayu 到Phuyutamarca.總長8公里。從3800公尺高度下降到3580公尺的 Sayacmarca 再到今日 3640公尺的終點 Phuyupatamarca.一般行程約4個小時,若再加上午餐以及在其中兩個遺址參觀的時間,整個行程則需7-8個小時才能完成。

DSC01942.JPG

 經過一夜休息,昨日的疲憊似乎得到不少的紓解。今日早起營地附近的雲海。

DSC01943.JPG

 早餐的綜合水果。雖是罐頭食品,但有人一早比我們早起,準備許多東西給我們享用,着實萬分感激。

DSC01944.JPG

 現做的鬆餅,再用糖漿畫成一朵花,可愛極了。

DSC01945.JPG

 上路後,看到了一條小瀑布。

DSC01948.JPG

 今日行程中的第一個遺址-Runkuraqay.

DSC01950.JPG

 此遺址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結構。

DSC01953.JPG

 外圈是半圓形,有個入口。內圈則是圓形,有數個小出口。面對山谷的右前方有個方形的建築。根據後來考證,認為在印加帝國時,此為郵局或是Tambo-即專門給行政人員或軍隊使用的建築。也可視為上馬丘比丘的中繼站。

DSC01951.JPG

 一路上野花不少。這一朵像極了蘭花。

DSC01969.JPG

 無名野花開得實在燦爛。

DSC01952.JPG

 下坡路走完了,繼續往上爬。其他團的團員還得自己背睡袋。我們很慶幸當初的堅持😀

DSC01958.JPG

 如果沒有來走這一段路,還真是看不到如此美景。

DSC01960.JPG

 第二座山谷-Abra de Punkuracay.高約4000公尺。

DSC01964.JPG

 我們在這裡休息一下。

DSC01966.JPG

 導遊說種疊石在印加時代就有,有祈福保平安的作用。所以我們也拿走上一塊石頭疊了上去。

DSC01970.JPG

 Sayacmarca-印加古文是"無法進入的城鎮"。要上到此遺址,必需要爬上左邊這條設計精美,但極為陡峭的石梯。

DSC01971.JPG

 遺址就在懸崖壁上。所有的印加遺址都是在山峯上,不然就是在懸崖邊上。因視野好,應有防衛兼當檢查哨的功用。目前為止,無人知道這座遺址的確切用途。

DSC01972.JPG

 Qunchamarka-是附近的另一遺址,就在 Sayacmarca 對面。範圍面積不大。

DSC01973.JPG

 我們就是從對面山頭走下來。坡度極大。

DSC01974.JPG

 遺址佔地不小,從此照片可看出些許規模。

DSC01975.JPG

 將近七百年的遺址。印加帝國是1438年到1533年,是15世紀至16世紀時美洲最大的帝國。但印加人早在11世紀時就已存在。

DSC01978.JPG

 半圓型的結構,牆上有許多龕門。

DSC01979.JPG

 繼續我們上坡的路程😣

DSC01981.JPG

 午餐時間到了。

DSC01982.JPG

 我們的㕑師和他的助理。

DSC01985.JPG

 另一位揹工負責把剛烤好的蛋糕放涼。

DSC01986.JPG

 這位是揹工們的總指揮。大部分都是一年資歷,他則已入行近十年了。

DSC01987.JPG

 後面這位老先生已入行近40年,他今年61歲。看他揹東西很辛苦,永遠走在最後頭。

DSC01991.JPG

 今日的雲層很豐富。

DSC01993.JPG

 我最愛的湯,幾乎每次都喝兩碗。裡面的香料太棒了!!

DSC01994.JPG

 主餐是雞塊加煎馬鈴薯和青菜。

DSC01995.JPG

 哇!蛋糕!! 蛋糕上的Yupi 是登山社的社名。

DSC01996.JPG

 再見羊駝。牠們完全不怕生人,已被人類馴化了。

DSC01997.JPG

 這座營地範圍很大。

DSC01999.JPG

 吃完後又小憩一番,繼續往營地出發。

DSC02000.JPG

 接下來大部分是下坡路段,太棒了!!!

DSC02001.JPG

 秘魯多山。

DSC02004.JPG

 又得往上走了。

DSC02009.JPG

 來張擺姿勢的照片。

DSC02013.JPG

 導遊正在營地等著我們了。Phuyupatamarca 到了!!

DSC02014.JPG

Phuyupatamarca-在雲中的城市之意。視野良好,可同時看到庫斯科的第一高峯-Salkantay 和第二高峯- Veronica 。

DSC02015.JPG

 太陽能板的使用可節省不少電力。

DSC02018.JPG

 此營地規模極大。我們的在最最上面。

DSC02019.JPG

 這一頂用餐的帳太吸晴了。

DSC02020.JPG

 Phuyupatamarca 遺址。右邊有6個正方形的印加浴池,可能是舉行崇拜儀式時使用的。前方左右有两個面向山谷的瞭望台。

DSC02021.JPG

 被雲層擋住的第一高峯。

DSC02026.JPG

 夕陽西下的庫斯科第一高峯-Salkantay.實在壯麗呀!!

DSC02029.JPG

張揚的雲海在晚霞襯托下,更顯得氣象萬千。

DSC02030.JPG

DSC02031.JPG

來一兩張不同角度的環山全景。

DSC02038.JPG

 此行陪伴著我們的領隊-Heard.有著1/4德國血統。體力相當好。他年輕時也當過Porter,今年準備成立自己的旅遊公司。祝福他😀

DSC02040.JPG

 智者樂山?我不相信。但我相信的是,願意接近大自然的人,大部分都有一顆赤子善良之心。

DSC02041.JPG

 晚餐時間到了😀 又到了我最愛的喝湯時間。Yummy !!!

DSC02042.JPG

 牛肉燴飯。

DSC02043.JPG

 飯後甜點-奶酪。

DSC02050.JPG

 山上無光害,星空萬里,銀河亮眼。沒脚架,沒快門線,凑合著拍,開心就好。今天真棒!!! 好懷念在山上的日子。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天從 Llaqtapata 到 Pacaumayu 總長約16公里,一般行程是8小時,不包含吃中飯的時間。高度從2650公尺到 Wayllabamba 吃中餐的3000公尺,經過3300公尺的 Ayapata, 再往上走到此行程的最高點 4198公尺的 Wayllabamba -Dead Woman's Pass.這一段是最難的一段。然後下降到3600公尺的 Pacaymayu 營地。真得十分難走。出發前,一定要多鍛鍊大腿的肌肉,否则出現痠痛後,第三天的行程就會更累。全程不需走快,按照自己的速度來調整呼吸,絕對走得完的😀

Image result for inca trail elevation

 從這張表可看清楚整段健行的距離和高度。我們走的行程略有不同。但親自走過一次後,發現除了第二天較累外,其他幾天還算輕鬆。

DSC01933.JPG

 帳篷內情況。有睡墊,床單,枕頭,睡袋。因是雙層帳篷,保暖效果極好。即使外面是攝氏零度,睡到半夜還是會熱到把睡袋踢開😣 每天早上起床時間一到,會有人來叫我們起床,並且放一盆熱水在帳篷外讓我們洗臉刷牙。並奉上熱茶,服務實在很棒!!

DSC01935.JPG

 睡袋也是由登山社提供。不能想像還有床單!!

DSC01936.JPG

 登山社給的手提袋,裡面裝我們的私人物品。每天也會發放點心给我們,可以在路上補充能量。

DSC01937.JPG

 我們的私人用品佔半袋,得留另一半空間放睡袋。整個行程走完後,仍有些物品未使用。例如雨衣,雨褲和中層衣。袋子在旅程结束後需交還給登山社。

DSC01894.JPG

 一大早起床,就看到地上一大片準備曬乾的藥用植物- Tara Spinosa.是秘鲁的原生植物。種子含有單寧酸成分。秘魯人拿它來治喉嚨痛。

DSC01895.JPG

 現在大都用來當作羊毛染料,染出來的是藍色。一公斤賣5 Sol。

DSC01896.JPG

 今日早餐擺滿整桌,太豐盛了。

DSC01897.JPG

 飯後水果是我最愛的水果之一-木瓜。此行吃了許多木瓜,滋味特棒。甜味剛好,至今仍十分懷念。看到木瓜,就想起在天上的父親..........

DSC01900.JPG

 無意中發現到一棵盛開的梅樹,彷彿回到了台灣的梅園。

DSC01903.JPG

 清晨的 Llaqtapata 不見了羊駝。再見了!!

DSC01904.JPG

 往 Dead Woman's Pass- 死女人谷出發了!!今天已抱著必成功但要受折磨的決心了!! 建議每人在營地買一瓶運動飲料,對一半開水喝。沿路汗流不止,需多補充電解質。

DSC01906.JPG

 早晨的陽光灑在山谷中,替大地帶來無限的朝氣。

DSC01907.JPG

 Hatunchaca, 是一個印加古道上的小村落。

DSC01910.JPG

 此村落的房子,牆是以土牆為主。

DSC01911.JPG

 牆上不同的大型動物泥雕來做裝飾,是我在其它村莊未曾看過的。

DSC01912.JPG

 每個營地都會有指標。

DSC01913.JPG

 村莊內有個入山檢查哨,每位進入的人,需在此核對資料。

DSC01914.JPG

 這裡也有一塊木製的印加健行古道詳細地圖。

DSC01915.JPG

 檢查人員。檢查站後面貼了許多照片,介紹安地斯山脈特有的原生物種。

DSC01916.JPG

 沒想到這裡竟然種了一棵臺灣高麗菜!!

DSC01917.JPG

 繼續往上走。全是上坡!!這種泥路仍算好走。還好是乾季無雨,若是雨季,真會叫苦連天。

DSC01921.JPG

 驢子是山上村民們非常重要的牲畜。除了代步也是運送物資的好幫手。

DSC01922.JPG

 午餐之處。吃完午餐,小憩一下,繼續行程。

DSC01923.JPG

 早上的運動飲料喝完了,剛好有小販在此,再買一瓶,沒想到價錢是早上的三倍!!有需要就買吧😣 因流汗過多,即使補充了許多水份,竟然沿途完全沒有尿意!!!

DSC01924.JPG

 這種石塊路超難走,又是上坡,好怕扭傷脚踝。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脚步。

DSC01925.JPG

 階梯!!!爬不完的階梯!!!而且都是至少有25度傾斜角度的階梯。實在無法慢慢走完,所以我們每上60-100個梯就會停下來調整呼吸。領隊就會先走到前面等我們。

DSC01926.JPG

 Dead Woman's Pass 在望!!

DSC01928.JPG

 山谷中有一大群羊駝。

DSC01929.JPG

 景色極佳,但因專心走路調息,所以並未有太多的時間拍照。

DSC01930.JPG

 這座山頂的岩石擠壓的方向很特别,是縱向的。

DSC01931.JPG

 終於走過了死女人谷!!!!!

DSC01939.JPG

 到了營區,已是晚霞滿天。從早上七點出發,晚上六點到達營區,總共十一個小時!!挑戰大成功😃

DSC01940.JPG

 豐富的晚餐和温暖的帳篷已在等著我們了。謝謝辛苦的厨師和揹工們,太感恩了。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此次秘魯之行最主要的行程就是走 Inca Trail hiking to Machu Picchu-印加古道健行到馬丘比丘,長度約42公里,而且全在3千到4千公尺上行走。現在為簡便起見,均的再為 Inca Trail Trek,或直说是 Inca Trai. 台灣遊客就稱之為印加古首。剛開始排行程時因擔心體力不夠,走起來太累,所以想走五天四夜。等到正式和領隊討論行程時,才發現幾乎沒有我們這種走法。所以最後折衷仍以四天三夜為主。在第四天早上進入馬丘比丘市,晚上入住熱水鎮,第五天再去爬馬丘比丘山,然後回庫斯科。

   因為出發之前,我們堅持不背睡袋,不帶睡墊,只帶一些簡單的物品,其它交由 porter 處理。但是登山杖自己準備。如果在當地租登山杖,則需多繳美金30元。而且我們每人都多請一位揹工,負責我們的隨身物品,只可讓他們多揹5公斤,要多給$120美金/一人。但走起路來輕鬆許多。

   出發前我們一直擔心會走不動而拖累整個團,沒想到和領隊討論行程時,才發現我們這一團就只有我和妹妹兩人😏 雖只有兩人,該有的服務都不能少。所以我們有一位領隊,一位㕑師以及七位揹工。因為全部行程交給旅遊企劃者安排,我們無法選擇健行公司,但實際走完後,才發現每家公司都差不多。不需要太在意團的大小,走印加古道已是秘魯旅遊公司的金雞母,所以每家的服務其實都大同小異。

   再次提醒,走印加古道千萬別在雨季來臨時,否則會加重爬山的難度,且危險度增加不少。最好是選擇乾季,也就是冬天,六月到八月之間。我們此行,天天豔陽高照,走起來輕鬆許多,速度相對快多了。也請六個月之前就申請,需要入山證,每天只允許五百人入山。200位遊客,300位領隊和揹工。而且每兩年二月會封山,以進行整理和清潔。

   建議個人準備物品:雨衣,雨褲,防水登山靴,毛襪,遮陽帽,保暖帽,太陽眼鏡,排汗內層衣,中層衣,羽绒外套,排汗長褲,蚊蟲噴劑,防曬霜,保温瓶,頭燈,手套,個人衛生用品,個人藥品,簡易照相器材,濕紙巾,便鞋,小毛巾,護手霜,護唇膏,以及登山杖。登山杖需要在尖端加上套子,秘魯政府為了保護古道,不允許登山客用尖銳的登山杖。我們的登山社給了我們一人一個袋子裝隨身物品,並且要求我們把睡袋也裝入袋中,到登山口時再交给揹工們帶上山。

   第一天的行程其實很輕鬆。我們一大早先從庫斯科出發搭車到 Sacred Valley 接揹工們,然後整理物品進入檢查站,展開四天三夜的行程。接下來要先介紹一下印加古道。

   這條健行路線又稱為 Camino Inca 或Camino Inka, 是由三條步道連接而成: Mollepata, Classic,和 One Day. Mollepata 是其中最長的一條。這條路上有許多印加遺址,而且幾乎都是在4000公尺高山上行走,很容易有高山症現象。一般來說都是以四天三夜為主,三天兩夜或兩天一夜也可。除了第二天比較辛苦外,其他天的行程還算輕鬆。

Image result for inca trail map

Day 1- Ollamtaytambo Station to Llaqtapata , 5公里。約兩個小時。

Day 2-Llaqtapata to Pacaymayu, 約12公里,11-12小時路程。

Day 3-Pacaymayu to Phuyupatamarca, 10公里,約5-6小時路程。

Day 4-Phuyupatamarca to Machu Picchu, 6公里。約3-4小時路程。

      第一天清晨,登山社開車到旅館接我們從庫斯科往 Ollamtaytambo 出發去接揹工,展開我們的印加古道健行之旅。

DSC01754.JPG

 因時間尚充裕,中途在一家藝品店停留了一下。看到了他們飼養眅賣的 Guinea Pig- 天竺鼠。實在是太可愛了。在南美洲,天竺鼠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一種藥物來源,更是宗教儀式的祭品。

DSC01750.JPG

 沒想到這麼可愛的動物,肉質也極味美😐 所以接下來的行程,我們也不再嚐試了。想到那對無辜的眼神....

DSC01756.JPG

 這種植物的莖和根磨成汁後,可以用來當漂白劑,把羊毛們漂白。

DSC01757.JPG

 研磨出來的汁有些泡泡。

DSC01758.JPG

 漂白後的羊毛把它們變成毛線.

DSC01755.JPG

 在秘魯,他們用許多天然植物或昆蟲來當作染料。現在所看到的是用仙人掌上的寄生蟲-Cochineal, 胭脂蟲。雌蟲體内含有胭脂紅酸,所以可以用來當紅色的染料。現在因被大量收購,已經不太容易看到。而且秘魯當局也已採取措施來保護這野生昆蟲。

DSC01761.JPG

 紫色玉米也可用來當染料。

DSC01762.JPG

 用天然野花所染成的不同藍。

DSC01763.JPG

 現場有各種不用顏色的毛線和染料。有興趣者也可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https://threadsofperu.com/pages/natural-dyes-peru

DSC01764.JPG

 這條披肩要花上六個月的手工才能完成。而披肩上的條紋則是以大自然為主。有山有河,也有動物。Condor, Puma, snake  都是其中之一。

DSC01765.JPG

 屋頂上成對的 Pucara Bulls, 保護著這户人家。

DSC01766.JPG

 這户人家的屋頂上不止有 Pucura 牛,還有十字架。另有吉祥動物 Condor 和公雞,保護得更多😁

DSC01769.JPG

 銷售小姐的英文很流利。她的英文是在學校學的。隨著秘魯觀光的普及,英文教育也極受重視。

DSC01770.JPG

 她告訴我她仍未出嫁也無男友,如何辨識呢?答案就在她頭上的那一頂帽子。有花者,代表未嫁或正在尋找對象。

DSC01771.JPG

 這位小姐就是代表已婚了。傳統秘魯服飾都是毛織品,價格公道,可考慮進手。我和妹妹各買了一頂純羊毛帽,正反兩面均可戴,也很保暖。再加上兩條純羊毛圍巾,約台幣兩千元,非常划算。

DSC01773.JPG

 離開藝品店,接著往 Ollantaytambo 前進,沿途風光明媚。尤其是高低起伏的地形上,有著種著不同作物的農地,趁著遠邊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頭,顏色的對比着實吸引人。

DSC01777.JPG

 秘魯人的農田,稱之為大地的黃金,一點也不為過。

DSC01784.JPG

 遠處的山頭是 Salcantay, 是維爾卡潘帕山脈-Vilcabamba mountain range 中最高的山峰,有6271公尺高,山頂終年被白雪所覆蓋。

DSC01787.JPG

一路車程約一個半小時,非常值得細細觀賞。

DSC01788.JPG

 Ollantaytambo-是一座很有名的印加遺址.在印加帝國時期,Ollantaytambo  是 Pachacuti 皇室在此建立的城鎮和禮儀中心。西班牙王國入侵印加時,這裡也是印加抵抗入侵領導人 Manco Inca Yupanqui 的據點。位於 Sacred Valley。現在是非常重要的觀光景點,也是印加古道的起點。

DSC01805.JPG

 十五世紀中期,印加皇帝 Pachacuti 征服了此地,就將該鎮以及附近地區納入其個人資產,並在此建立了豪華的建築。

DSC01810.JPG

 對抗西班牙的印加領導人 Manco Inca 也以此為據點,打敗了入侵的西班牙人。

DSC01804.JPG

 在印加王朝時代,這裡有非常完整的梯田以及灌溉設施。

DSC01789.JPG

 Pinkuylluna,是當時的大倉庫。

DSC01790.JPG

 城鎮街道是以矩陣排列而成,由四條縱向街道穿過七條平行街道。街道很寧靜,仍保持著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建築的特色。

DSC01792.JPG

 女孩們穿著傳統服飾走在小徑上,時光彷彿倒推了幾百年。

DSC01794.JPG

 傾斜的古牆是屬於印加的年代。

DSC01801.JPG

 兩名淘氣的少女向我們這方向跑步過來。因我們身上沒有零錢給她們,惹得她們有些不高興😣

DSC01806.JPG

 這是很典型的印加大門。門向內傾鈄約15度角,以防止地震。門上的單石楣是印加建築的特色之一。

DSC01809.JPG

 玉米是當地重要經濟作物。來秘魯一定要嚐試當地的玉米,雖不甜,但十分有嚼勁,愈嚼愈香。

DSC01818.JPG

 街上的面具節面具。

DSC01820.JPG

 準備要入山了。印加古道,我們來了!!!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823.JPG

 先到準備中心整理行頭。除了領隊和㕑師外,另外七位揹工都是當地社區的民眾。政府當局為了保護這些揹工,規定每人只能揹20公斤。所以入山之前每人都要先過磅。

DSC01827.JPG

 Camino Inka-Inka Trail, 挑戰必成!!雖然面露微笑,但是心中满是問號??走得完嗎?? PISCACUCHO KM 82 是步道起點。

DSC01830.JPG

 山上的居民大多以馬來運送物資。

DSC01831.JPG

 驢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DSC01832.JPG

 Veronica Mountain, 是庫斯科內的第二高峰,海拔5682公尺。

DSC01833.JPG

 URUBAMBA RIVER, 是亞馬遜河的上游。是從安地斯山脈留入庫斯科東南部。

DSC01834.JPG

 今年一月秘魯大水災,此河氾濫,淹沒了附近所有的地區,把橋樑也沖壞了。現今的橋樑是水災後興建的。

DSC01836.JPG

入山檢查哨,要核對入山證和護照。檢查極嚴格。所以所有的票訂好後,一定要確認名字拼法是否正確。碰到一位從美國來的女孩子,一直擔心走不完,我告诉她,只要我們能走完,妳一定可以!!聽完我們的歲數後,她好像對自己比較有信心了😆

DSC01837.JPG

陸陸續續進入登山口。今天只走5公里,約兩個多小時,實在是輕鬆的行程。坡度也不局。

DSC01838.JPG

在橋上看到的風景。再累,我都要上山看美景。

DSC01840.JPG

 第一個遺址-Pulpituyuq,是個檢查哨。

DSC01841.JPG

 這段路爬坡不多,算緩昇坡。從入口的2750公尺到此的2850公尺。走起來很輕鬆。

DSC01872.JPG

 到了目的地-Llaqtapata. 揹工們和厨師已先在此準備了。遠處的紅帳篷是㕑房,中間綠帳篷是飯廳兼揹工們睡覺的地方,黄色是我們的雙層帳篷,非常保暖。

DSC01844.JPG

 我們的廚師。他的手藝很好,這些厨師都是在餐飲學校受過訓練的。

DSC01843.JPG

 我們的餐桌。領隊和我們一起用餐。

DSC01845.JPG

 全套西餐設備,還有洗手劑。我們就只負責走路😊

DSC01846.JPG

 開胃菜-酪梨加上Taro Crema de Aji 醬。

DSC01847.JPG

 Tari Crema de Aji  醬是秘魯傳統醬料。是由切碎的洋蔥,醃漬黄椒,蕃茄醬,美乃滋,酸奶,Queso Fresco 起士,Feta 起士,萊姆汁攪拌而成。

DSC01848.JPG

 玉蔬菜濃湯。我們這位厨師煮的每種湯都好好喝。至今仍讓我難忘。

DSC01849.JPG

 香煎鱒魚,配上黃色馬鈴薯,玉米和青花菜。還有E飯後點心,忘了拍了😣

Related image

 吃飽飯,就準備探險去了。到另一個印加遺址-Llaqtapata 去逛逛。

DSC01857.JPG

 西方世界是在1912年發現了這個遺址,當初認為是印加酋長的家。直到2003年,由兩位美國學者根據所有研究所得的結論,認為這裡是經過馬丘比丘朝聖時的休息處以及神社所在之處。

DSC01873.JPG

 我發現所有的遺址現在都成了畜牧場,而且都是羊駝。這兩個從加州來的女孩子也是只有兩人就成團了。

DSC01879.JPG

 此梯田面積極為廣大。

DSC01881.JPG

 走到最上方,就可以看到類似房子的構造。

DSC01882.JPG

 只剩下石牆,其它都已損壞。

DSC01883.JPG

 石牆的牆壁也是呈現傾斜狀態,具有防震的作用。不同的是,石頭和石頭間有用黏土和沙來當黏結劑。

DSC01885.JPG

 當初也是個大工程。夕陽照映下的山頭,襯著古城,渺無人煙,彷彿時間在此凍結了。

DSC01890.JPG

 梯田上下銜接處,有著灌溉溝渠。印加帝國的灌溉技術十分先進。

DSC01850.JPG

 這個類似檢查哨的建築,保存的十分良好。

DSC01860.JPG

 從營地到遺址中間有一條溪流-Cusichaca Stream.雖是乾季,水流仍十分湍急。

DSC01870.JPG

 附近巨石甚多,有類似峽谷的地形。

DSC01874.JPG

 營地附近農家所種的百香果。成熟後是黄色的,和臺灣的紫色不同。

DSC01880.JPG

 附近有好幾户的農家。

DSC01889.JPG

 我們今晚的營地。

DSC01892.JPG

被夕陽染成金色的山頭,此景只有山上有。這就是我愛爬山的原因😁今夜就帶著此美景進入夢鄉。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留在庫斯科參加盛大的節慶活動-Inti Raymi, Sun Festival. 當初和我們的行程計劃師討論行程時之前,並不知道有此活動,他建議我們可參加。因為一年才一次,而且好巧,我們也正好在庫斯科,就決定要來湊熱鬧。

     Inti, 是印加神話中的太陽神,也是印加帝國的守護神。一般認為他是創世神Viracocha 的兒子,而印加人也自視是印地的後裔。在庫斯科舉行的太陽祭中,克丘亞語:Inti Raimi/Intip Raimi,意思是「太陽的復活」或「太陽的路徑」,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遊客參觀。太陽祭在冬至(按:對位於南半球的印加帝國來說,北半球的夏至正是他們的冬至)舉行,其時是6月24日。當日,全國上下都會參與這盛會,軍隊隊長、政府官員及各諸候都會精心打扮,並帶備最精良的武器及樂器赴會。整個祭典長達九日,在開始之前三天,眾人須齋戒,禁生火、禁慾。儀式由印加國王親自主持。黎明前夕,所有人都會在庫斯科的廣場迎接太陽升起,當第一線曙光乍現的時候,他們會向太陽崇拜,然後國王會向太陽敬酒,美酒流經過地上的管道直通太陽神廟內,象徵太陽已經喝下國王所敬奉的酒,接著國王就會將酒分給各人飲用。之後,眾人會抵達太陽神廟前,只有國王和王室成員才能進廟內進行奉獻。奉獻過後就會向神明獻祭牲畜,並從剖開牲畜,以其內臟的形態作為占卜的結果。所有用作獻祭的牲口最後都會分給慶典上的男女老少。而居於太陽神廟供奉印地的太陽貞女亦會準備一種名為「桑庫」的麵食供大家享用。經過連續九天的狂歡後,眾人就會各自回家。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來參加慶典吧! 

   慶典分三個地方舉行:先在太陽神殿前展開序幕,再移師到阿瑪斯廣場進行遊行活動,最後到庫斯科的郊區-Sacsayhuaman舉行祭祀活動。

DSC01542.JPG

 一大早太陽神殿前的馬路已被參觀人潮擠得水泄不通了。

DSC01546.JPG

昔日的太陽神廟已成今日的多明尼哥修道院。仍有高低起伏的城牆,提供慶典活動。隨著海螺聲響起,慶典也揭開序幕。

DSC01548.JPG

 婦女們開心的迎接慶典的來到。

DSC01550.JPG

 為了能有最好的視野,每個人都竭盡所能的佔領位置😣而在後面的人,也只有自求多福了。

DSC01553.JPG

 皇后出場了。

DSC01555.JPG

 ,祭司和文武大臣們也一列排開。第一位就是祭司。在印加帝國,祭司的權力僅次於國王。

DSC01557.JPG

 印加帝國國王出現了!!第一個太陽節始於1412年,並進行到1535年。之後,由於西班牙殖民帝國以及天主教牧師們的反對而中斷,一直到1944年才又在當地民眾的支持下,重新编劇策劃,才有了今日所見的慶典活動。

DSC01558.JPG

 文武大臣們向國王行禮並跪拜。這時所有人必須跪下,臉朝下,不得直視國王的面容。

DSC01561.JPG

 國王和祭司臉面向太陽升起之處,並舉起雙手,除了感謝太陽神外,也祈求新的一年平安豐收。

DSC01562.JPG

 儀式節束後,國王向所有人民揮手致意。

DSC01566.JPG

 隨著在太陽神殿活動的結束,人群們往下一個活動聚點-阿瑪斯廣場前近。不少當地婦女也帶著羊駝出來做生意。

DSC01567.JPG

 廣場附近到處都有維安人員。這位女警真是英姿煥發呀!

DSC01574.JPG

 廣場上四周聚满了人潮,很多人都是攜家帶眷來參加盛會。小孩們也開心的在未開始活動的區域閒晃。

DSC01577.JPG

 活動一開始,就是跳舞,擊鼓,吹奏群。非常熱鬧。

DSC01578.JPG

 吟唱的婦女。

DSC01582.JPG

 拿著武器的武士們在將軍的帶領下進場了。

DSC01585.JPG

 這位將軍長官的表演真是稱職。

DSC01591.JPG

 現場有好幾架無人機現場轉播。

DSC01599.JPG

 所有參加表演人士的衣著都是經過考究的。

DSC01610.JPG

 國王即將到來,大家舉起雙手面向太陽以示崇敬。

DSC01612.JPG

 跪下來以表尊敬。

DSC01614.JPG

 高舉武器歡呼,迎接國王的來到和彰顯軍力。

DSC01616.JPG

 這位戴著鹿角的代表獵物和獻品。

DSC01621.JPG

Quena Flute, 是傳統的安地斯山脈原住民的樂器,基納笛。是由手杖或木頭所製成的。主要用於傳統的安地斯音樂,但現在也被許多新民歌音樂家大量使用。

DSC01625.JPG

 皇后的轎子。

DSC01627.JPG

 皇后的待女。這種銀盤的裝飾象徵著侍女們的地位。

DSC01629.JPG

 皇后的選角是以純原住民為主,除了漂亮外,紅得發紫的膚色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DSC01634.JPG

 武將頭上和手上的圖騰是 Puma,美洲獅,是屬貓科。在印加帝國時期是王朝力量的象徵,被大量使用在各種裝飾上。

DSC01638.JPG

 祭司,有男祭司和女祭司,他們是被認為能和神溝通的至上崇高者,通常是皇室人員的一部分。祭司們最主要的工作是當皇室所的顧問,也會幫助醫治病人,並舉行儀式。後面是武官總指揮,穿著印加軍事長袍。

DSC01645.JPG

 印加國王的金鑾轎。共二十人擡著。

DSC01649.JPG

 印加國王的頭上有一條金色有皺摺的頭巾叫 Llautu, 還有一條流蘇。頭上有三條大羽毛來自 Coraquenque 鳥,是代表皇族。身上的其他金屬裝飾都是以黃金為主再加上一些珍貴的珠寶。脖子上上還戴著皇家盾牌和皇家徽章。盾牌刻有太陽神,徽章則是由蜂鳥羽毛製成。武器是長㦸,上面也有羽毛象徵皇族地位。

DSC01655.JPG

 印加國王的耳環很沈重,所以戴久了,會把耳垂往下拉直到肩上。等到國王出現後,在廣場上的慶典也接近尾聲,大家就準備往 Sacsayhuaman 移動了。

DSC01660.JPG

 我們是搭車上山,沿路看到許多走路上山的遊客。剛進入活動會場,就已看到聚滿了山頭的人群。我們因有事先購票,所以有位置可坐,並有旅行社提供的盒裝午餐。今日活動收費$140美金。

DSC01661.JPG

 趁著活動尚未開始,許多遊客先在表演台前拍照留念。

DSC01665.JPG

 Sacsayhuaman 是個很好的制高點。所以附近的山頭架滿了通訊塔臺。

DSC01668.JPG

 座無虛席。

DSC01670.JPG

 在此的演出是以戲劇形態來呈現。整個儀式全是用蓋丘亞語進行的。如果想了解內容,可以事先請旅遊公司安排懂蓋丘亞語的導遊。

DSC01673.JPG

 所以參與表演的人士全來自庫斯科,衣服大都是以羊毛、羊駝等製成的印加服飾。

DSC01676.JPG

 2001年秘魯已將此慶典列為國家文化遺產。

DSC01678.JPG

 慶祝表演儀式陸續展開。

DSC01680.JPG

 聖女們入場。一

DSC01681.JPG

 在此將舉行四個儀式:喫茶,聖火,奉獻犧牲以及聖餅。

DSC01683.JPG

皇后進場。

DSC01684.JPG

 全部的人都下跪。

DSC01686.JPG

 在中間的表演臺上正進行著表演。

DSC01687.JPG

 對太陽神的尊敬。

DSC01689.JPG

 演出者均非常投入。

DSC01690.JPG

 等待皇后歸來。

DSC01691.JPG

 場面盛大。我們坐在橘色席上,是全部表演場上最佳的席位。感恩😀

DSC01695.JPG

奉獻祭祀完畢。

DSC01696.JPG

 等表演臺上所有儀式結束後,所有舞者會唱著歌退出會場。

DSC01700.JPG

 貴族們的服飾都非常的鮮豔。

DSC01702.JPG

 祭司之一。

DSC01704.JPG

扮演國王者極具威嚴。

DSC01706.JPG

 展開雙手,接受人民的歡呼。

DSC01709.JPG

 女祭司鉢中的是茶葉嗎?

DSC01716.JPG

 共有四個印加族群。這是其中一族的代表。

DSC01719.JPG

皇后也準備要離開了。

DSC01721.JPG

 她身上也佩戴著象徵皇室的徽章。

DSC01724.JPG

 這身衣服極其華麗,展現秘魯人紡織的精細手工。

DSC01726.JPG

 這是另一族的武士,看起來十分剽悍。

DSC01730.JPG

鹿先生。

DSC01732.JPG

 三個印加族群。

DSC01734.JPG

 樂儀隊退場。

DSC01738.JPG

 武士將領。

DSC01740.JPG

 這位表演者從開場到最後一直都非常投入😁

DSC01742.JPG

 四個族群的武士們準備退場了。表演典禮也進入尾聲,總共約三個小時。今日所有表演就在此劃下句點。有機會來庫斯科,若是碰到6月24日,別忘了來此參加慶典。但防曬要做好,準備充足的水和適度的乾糧。因人數極多,也得小心扒手。

旅遊訊息: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i_Raymi

         http://www.discover-peru.org/inti-raymi/

1498181898020.jpg

 回到旅館後,又踱步來到迪阿瑪斯廣場尋找美食。今日來到地陪推薦的 Inka Grill. 

1498181901492.jpg

 Chicha Morada, 是秘魯流行的不含酒精飲料。是由紫玉米-maiz morado  所提煉而成。將紫玉米,鳳梨,木梨,肉桂,再加上些許丁香放入水中煮沸即可食用。

1498181905330.jpg

 再來一杯 Posco Sour.

1498352980803.jpg

 秘魯啤酒也非常棒哦!

1498181917634.jpg

Heart Anticuchos, 經典烤羊肉,加上水煮馬鈴薯,玉米和 chili anticuch 醬。玉米非常有嚼勁。

1498181926492.jpg

 Choice Carretillero, 檸檬醃粉紅鱒魚魚生。配上乾玉米粒,非常傳統的國民美食。

1498352972921.jpg

 Lomo Saltado, 也是現今在秘魯很流行的菜餚。將牛里脊肉用洋蔥,蕃茄和黃辣椒一起下去炒,然後用一些醬油調味再加上些香菜。旁邊配上白米飯和炸薯條。這道菜是由中菜衍生而來。中西混合。來秘魯一定要吃炸薯條,味道很棒。不鬆軟。

1498352977250.jpg

 Aji De Gallina, 是在秘魯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將煮熟的雞肉磨碎後放入加了胡桃的奶油醬。然後將巴馬奶酪加上印加醬 Aji Mirasol,一起淋在切成細絲的馬鈴薯上。再加上一顆白煮蛋和白米飯。

1498352968728.jpg

 飯後甜點-Cream Flipped, 就是有名的焦糖布丁。秘魯的甜點甜度恰好。這家餐點水準以上,價格很好,可以一試。

餐廳資訊:http://www.cuscorestaurants.com/inkagrill/carta-de-inkagrill/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庫斯科(西班牙文:Cuzco),又譯作科斯科(蓋丘亞語:Qosqo;發音[ˈqo̝s.qo]),是秘魯東南方的城市,人口約有30萬人,座落在Huatanay谷中(Huatanay有神聖的意思),被安地斯山脈環繞,是古老的印加帝國的搖籃。庫斯科是庫斯科大區及庫斯科省的首府。庫斯科是一個高海拔城市,海拔有3400公尺(11024英尺),它的名字在秘魯當地話中(蓋丘亞語)意味著「肚臍」。1983年,城市中的古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登錄名稱為科斯科古城。

   庫斯科是過去印加帝國的首都,也是印加文明的商業、農業與宗教中心。根據傳說,在11到12世紀時,第一位印加國王曼科·卡派克建立了庫斯科。今日在庫斯科,印加宮殿的花崗岩牆壁仍然存在,紀念碑和太陽寺廟也都還保留著。1950月5月21日的一次地震在庫斯科造成嚴重破壞。1983年,庫斯科的古城成為世界遺產。From Wikipedia.

   今日早上的行程是自由行。因為我們的旅館就在庫斯科的歷史中心點附近,所以有許多景點可以看。下午則參加當地旅行社辦的市區觀光。

Hotel Midori

Hotel Midori, 旅館本身就在一棟具有相當歷史的西班牙殖民地房屋內,經過整理修復後,保留了大部分原建築物的特色。

DSC01457.JPG

 中庭有個小庭院。想必以前也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住宅。

Dobles

 房間內無空調設備,但有行動式的暖氣設備。

旅館官方網站:http://www.midori-cusco.com/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428.JPG

Museum Inka,印加博物館就在街角處。位於一棟建於1621年的建築物內。但我們並未入內參觀。

Plaza de Armas of Cusco,阿馬斯廣場.這座廣場涵了曾經是 Haukaypata- 大印加廣場的主要部分。今日的廣埸已被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環繞著。但仍有許多精雕細琢的印加古城牆。

DSC01431.JPG

 四周環繞著的西班牙殖民建築,每棟都有其持色。二樓的陽臺可眺望廣場。現在這些建築都用來當作餐廳,藝品店,服飾店,銀行和旅行社使用。

DSC01436.JPG

不同顏色的陽臺,幫建築添加更高的可看性。

DSC01433.JPG

 附近可目視到的教堂就多於十間以上,而且都是大教堂。

DSC01443.JPG

 廣場上有兩座很大的天主教堂,這是其中之一的 Cusco Cathedral-庫斯科大教堂。建於1560年,花了近100年時間才完成。於1928年正式成為主教監督下的大教堂,並在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DSC01437.JPG

 我們下午的觀光行程此教堂也在其中,所以會再下面遊記內詳加介紹。

DSC01441.JPG

 另一座大教堂-Lglesia de la Compania de Jesus, Chruch of the Society of Jesus.是1576年由耶穌會士在印加統治者的宫殿上建立的,所以被認為是西班牙殖民巴洛克式建築在南美洲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主壇是用金箔覆蓋的木材雕刻而成。並有一座地下教堂和一所學校。

DSC01438.JPG

 廣場很大,遊客非常多。是個不夜城,而且每天放煙火。右上角是庫斯科區的行政旗。千萬別以為是時下流行的同性旗。

DSC01442.JPG

 廣場中央有座印加帝國王的銅像,面對的是東方-太陽升起的方向。

DSC01452.JPG

 庫斯科一年一度的節日-Inti Raymi, Sun Festival, 太陽慶典即將到來,所以廣場上有許多慶祝活動,吸引了不少人潮。

DSC01453.JPG

 今日有遊行隊伍。環繞在安地斯山脈的庫斯科城,別有風情。

DSC01449.JPG

 這位小女孩太吸睛了。漂亮寶貝。

DSC01455.JPG

 許多穿著傳統服裝的婦女,攜家帶眷出來做生意。秘魯的女人是勞動市場上的主力。

DSC01456.JPG

 四周都有維護治安的警察。因為長年要求加薪的老師們選擇在此抗議。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462.JPG

 離開廣場後,我們就順著附近的路,到處晃晃。因為是在古城區內,所有建築都有著好幾百年的歷史。

DSC01464.JPG

 這個城市依山而建,所以階梯持多。難怪這裡的人幾乎沒什麼胖子。

DSC01466.JPG

 一座非常舊的陽臺,已年久失修,感覺隨時要掉下來😣

DSC01469.JPG

 道路都是以石子路為主,可以增加車子的阻力。這裡的交通很亂,走路時要非常小心。

DSC01470.JPG

 街道指示牌都有一些裝飾,是西班牙殖民時代就有的。

DSC01472.JPG

 這棟建築物建於1686年。這種瓷磚彩繪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非常盛行。在西班牙處處可見。這裡則把彩繪的主題以秘魯的生活來呈現。

DSC01473.JPG

 這面牆很有名,是印加古國的遺跡。

DSC01474.JPG

 建築基石是以印加帝國留下的基石,完全以中國木匠榫的方式堆積而成。有些石頭體龐大,而且順其形狀碪接上去,所以呈現不規則狀。甚至有的石頭可多到八九個角。

DSC01475.JPG

Museo de Arte Religioso del Palacio Arzobispal de Cusco,Museum of Religious Art of the Archbishop's Palace of Cusco,庫斯科大主教宮的宗教藝術博物館就是這牆的所在地。

DSC01479.JPG

 這一帶很熱鬧,再加上慶典來即,人潮更多。

DSC01480.JPG

 附近有個專賣傳統手工藝品的市集。

DSC01481.JPG

 這種面具是在 Cucso 另一大節慶 Quyllurit'i 中使用。這個節日是原住民面慶祝昴宿星座的再現,並期待即將到來的一年有好的收穫。

DSC01487.JPG

 當地人的烤肉,香氣四溢。我們怕感染腸胃炎,所以不敢嚐試。

自由行結束後,我們又回到阿馬斯廣場來參加當地旅行團辦的城市之旅。第一站就是前面介紹過的庫斯科大教堂。因為教堂內禁止攝影,所以以下所有關於教堂內部的照片,均取自於網路。

Image result for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Cusco

 這是教堂的平面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當初建立教堂時,需要眾多石頭,所以就從附近的印加帝國神殿中取走許多石頭,來建教堂。這也是征服者顯示權力的方法。

Image result for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Cusco

 4.主聖壇在中殿裡頭。銀色的裝飾是呈現給聖母的顏色。大禮拜堂裡有14個小禮拜堂。

Related image

 其中之一的小禮拜堂。每座小禮拜堂內均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繪畫,聖徒和童女的雕像。

Image result for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Cusco

 這張"最後的晚餐"繪畫,是庫斯科繪畫大師-Marcos Zapata 的傑作。這幅畫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桌上傳統的羔羊肉 Paschal 被 Viszacha 羊肉所取代,這是一種野生的安第斯山羊肉,非常的具有秘魯人特色的繪畫。但是許多當地導遊會告诉遊客,盤中的食物是秘魯特有的傳統食物-Guinea Pig,天竺鼠,其實是錯誤的訊息。Viszicha 羊是秘魯人深信的大自然湖泊以及山林的守護者。

 參考資料:http://theonlyperuguide.com/peru-guide/cusco/highlights/cusco-cathedral/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488.JPG

 接下來導遊帶我們走路到另一個建築物。經過一面牆,他教我們如何分辨哪種牆是印加古牆,哪種牆是西班牙殖民時代的。左邊的牆有近15度的傾斜,那是印加古牆,有防地震的作用。右邊的石頭是印加帝國留下的,但卻被西班牙統治者搬來蓋房子。經過幾次大地震後,大部分印加牆面仍完好,但西班牙殖民式的建築傾倒不少。

DSC01490.JPG

 許多民眾準備太陽慶典的綵排。

DSC01491.JPG

 綵排地點也是古印加帝國的遺址之一 Korikancha,太陽神殿.

DSC01492.JPG

 沿途又看到另一座大教堂和廣場。來秘魯一星期,發現他們的教堂實在是非常多。

 Korikancha,太陽神殿。是下一個景點,

By No machine-readable author provided. Xauxa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 No machine-readable source provided. Own work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CC BY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0176.太阳神殿(克丘亚语Coricancha)是库斯科和整个印加帝国最受尊敬的寺庙,供奉太阳神印地。其墙壁和地板曾经覆盖纯金,相邻的庭院充满金色的雕像。西班牙人报告说“难以置信的美妙”。西班牙人勒索阿塔瓦尔帕的赎金,大部分的黄金都来自太阳神殿.西班牙殖民者拆毁寺庙,在其遗址上利用其基础建立圣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大地震严重破坏了教堂,但巨大又紧密相扣的石块建成的印加石墙仍然屹立。附近有一个地下考古博物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包括木乃伊、纺织品和偶像.

DSC01494.JPG

 我們因時間因素,所以並未進入已改建成教堂內部,而是在迴廊內已改建成的博物館參觀。

DSC01495.JPG

這是極為傳統式的西班牙建築。

DSC01496.JPG

 這就是印加帝國用來做建愛的安山岩硬石。印加人的建築技術極佳,他們在每塊石頭上鑿出像"榫"一樣的凹槽,讓石塊和石塊之間可以互相緊密卡住,以確保建築物的穩定性。

DSC01497.JPG

 這是一座仍保留完好的印加古牆。非常的堅固紮實。牆上有窗戶也有神龕或用來儲物用。

By Martinangel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9507657. 用3D圖法來呈現當初西班牙人來時所發現的滿屋都是金子的狀況。

由Leon petrosyan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6405015. 現今的聖多明尼加修道院的天花敝。

由Leon petrosyan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6405013.迴廊內的牆面上掛了許多庫斯科風格的畫作。

DSC01498.JPG

 聖多明尼加教堂的花園。

DSC01499.JPG

 修道院。白色的教堂建築在秘魯並不多見。

DSC01501.JPG

 博物館內還有一些印加人所使用的陶瓷。

進入聖多明尼哥教堂是免費的。但進入 Korikancha 則需付費。入園費加上一個小時的導遊費用是 Sol 60元,約臺幣360元。

參觀資訊: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ricancha

         http://theonlyperuguide.com/peru-guide/cusco/highlights/korikancha-church-convent-santo-domingo/


檢視較大的地圖

 接著我們就搭乘小型遊覧車開往郊區,參觀三座印加遺址- Puca-Pucara,Kenko和 Sacsayhuaman. 這三個遺址是一張票券,千萬別遺失。並請將護照隨身攜帶。我們在 Kenko 就被驗票員要求出示證件。

DSC01502.JPG 

市區圓環內藝術造景的原住民浮雕。我發現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祖先長得很像,而且幾乎都是東方臉孔。

DSC01503.JPG

 進入 Puca-Pucara要先走上一小段路,两旁的樹幹歪歪斜斜,甚是有趣。

By Martin St-Amant (S23678) - Own work,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45942. Puca-Pucara, 在印加語是"紅色堡壘"之意,是印加古國的軍事基地。因為黃昏時,堡壘石頭受到陽光照射呈現紅色,故取名為紅色堡壘。

DSC01506.JPG

 堡壘本身位於高地上,所以視野遼闊。是很好的軍事制高點,也可用來當作檢查站。但因在此發現類似浴室,運河,廣場,噴水池,還有獨立的房間,故有另一派論點,認為這是一個休閒場所。為古時的印加貴族,獵人或旅客們提供服務。

By Leon petrosyan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2661294.牆上的排水孔。印加帝國有非常先進的排水和灌溉技術。

DSC01507.JPG

 一般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堡壘是在印加帝國第九任統治者-Pachachtec 時期所建造。約1438-1472年。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ka_Pukara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510.JPG

 第二座古蹟是 Qenqo-Kenko.秘魯國立文化研究所宣佈為庫斯科區的文化遺址。

DSC01511.JPG

此處是庫斯科區最大的聖地之一。

Q'enqo.jpg

 許多印加帝國的聖石都是以自然形成的石頭形狀為主。這裡也被認為是獻祭以及製作木乃伊之處。

DSC01513.JPG

 大石塊上右邊Z字形的凹槽是用來卜卦預測用。把水注入上方,看水的流向來預測事情。共有兩個水出口,一往前,另一往右邊。

DSC01516.JPG

 我們準備進入洞穴中參觀獻祭臺。入口處非常的狹窄,只允許一人通行。

DSC01518.JPG

因為洞穴內需要使用手電筒,再加上參觀人數眾多,所以我無法拍照。這張是內部詳細圖,全是石雕。像椅子的就是獻祭臺。裡面温度很低,所以也用來保存木乃伊。進去感覺非常陰森。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Qenko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521.JPG

驅車住今日最後一座古蹟-Sacsayhuaman 出發。環山中的庫斯科顯得非常的擁擠。人口密度非常高。


DSC01523.JPG

 Saksaywaman,薩克塞華曼(Sacsayhuamán),又稱薩克塞瓦曼(Saksaq Waman,另外亦中譯成薩克薩瓦曼),是一座印加的石牆建築,離秘魯古城庫斯科約2公里,海拔為3701米。和其他印加石頭建築一樣,如何建成依舊是謎。很多石頭中間連一張紙都難以插入。這種精確度,以及石灰石塊的圓角、石塊連接形狀的多樣性以及牆體向內傾斜,使遺址的局部在庫斯科毀滅性地震中得以倖存。現時,薩克塞華曼成為旅遊及秘魯節慶的重要地點。

DSC01525.JPG

薩克塞華曼原是古代阿亞爾馬卡人(Ayarmaca)的集落,除了一些並不顯眼的建築外,周圍還遍布沼澤及燈心草。到印加王帕查庫特克擊退昌卡人(Chancas)後,便開始在此處修築碉堡,以貯存武器、衣物、珠寶、金、銀等物件。到帕查庫特克之子圖帕克·印卡·尤潘基在位,動用了大批勞動人力,致力興建薩克塞曼華。 另外,秘魯史家Marí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指出,薩克塞華曼正正是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時開始興建,並由後繼的君主繼續進行工程。如瓦伊納·卡帕克時,就在北部增建堡壘,以慶祝自己取得的軍事勝利。

DSC01527.JPG

整個薩克塞曼華工程約興修於帕查庫特克(約1438年至1471年)、圖帕克·印卡·尤潘基(約1471年至1493年)及瓦伊納·卡帕克(約1493年至1527年)三代君主時,估計動用了二萬人(另有說法用動用了三萬人):約四千人負責在礦石場切割出大型石塊磚塊,最大塊的高約5米;六千人負責用滾筒將磚磈拖到施工場地,最重的可逾300噸;施工地點跟礦石場距離約20公里(據《印卡王室述評》所說,石料的最近來源是穆伊納,克丘亞語為Muina);另外一萬人再將之裝嵌到適當位置.

DSC01529.JPG

在16世紀,西班牙人看到薩克塞華曼堡壘時,由於巨石與巨石之間幾乎是天衣無縫,便不得不對印加人的裝嵌技術大感詫異。神父龐塞·德阿科斯塔(José de Acosta)形容了巨石裝嵌的情形:「這些工程規模非常之大,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不使用灰漿,也沒有鐵製或鋼製工具來切割和打磨石料,更沒有機械和工具來遠載石料。儘管如此,石料卻打磨得如此平整精細,許多地方連石塊之間的接縫也看不出來。……而更為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我講的這道牆上的石塊雖然切割的很不規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堆砌時也沒有使用灰漿,但相互之間接合得非常嚴密,真可謂天衣無縫。在完成這項工程時必然動用了大量人力,而且極為辛苦,因為多數石塊大小不一,表面也不平坦光滑,要使一塊巨石同另一塊嚴絲合縫地緊密相接,非經多次試驗調整不可。

DSC01530.JPG

   據學者Marí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的考證,薩克塞華曼堡壘,實質上並沒有作為軍事要塞的用途。理由在於,它興修於印加帝國崛起擴張的時期,國都庫斯科並無受襲之虞。即使昌卡人(Chancas)曾進攻庫斯科及被擊退(發生於帕查庫特克即位之前),亦與堡壘無關,因為當時尚未修築。所以,薩克塞華曼堡壘或許用以紀念印加帝國的軍事勝利,以及在某些儀式中進行模擬戰爭。如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有一次戰勝凱旋,印加人在薩克塞華曼舉行模擬戰爭的儀式,王子瓦伊納·卡帕克亦參與扮演,以供統治貴族及平民觀賞.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征服後,薩克塞華曼的巨型石磚被移去,用於其他建設,尤其在1940年代,由於當地政府鼓勵進行新建設,對薩克塞華曼造成甚為嚴重的破壞.到目前,只能看到原址的五分之一。
   現時,當地人會按照印加帝國的傳統習俗,重現古時節日慶典的盛況。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每年6月24日舉行的「因蒂·拉伊米」(或稱「因蒂普·拉伊米」)慶典,以重現昔日印加人祭祀太陽神的情形。另外,還會舉行稱為「瓦拉庫」(Huaracu)的成人禮。此項典禮原是古代印加王考察王子的典禮,現時則由庫斯科的中小學生參與表演。此外,庫斯科有不少旅遊社提供薩克塞華曼遺址的旅遊團服務.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0%A8%E5%85%8B%E5%A1%9E%E5%8D%8E%E6%9B%BC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533.JPG

 夕陽西下的庫斯科,遠處是 Ausangate 山,海拔有6384公尺。

DSC01534.JPG

Christo Blanco 的白色大雕像就矗立在附近的山頭。就是耶穌基督。此雕像有8公尺高,可俯瞰整座庫斯科市。是在庫斯科的阿拉伯地區的巴基斯坦人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逃到在庫斯科尋求庇護,戰爭結束後所送的禮物。雕像中的基督伸出雙臂向外,非常類似巴西里約的基督救贖主,只是體積小了很多。

DSC01536.JPG

 過了充實的一天,我們回到阿馬斯廣場祭五臟腑。這家餐廳是 Don Marcelo.餐廳裝潢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酒瓶當裝飾的天花板。

DSC01537.JPG

 來一杯來 Cusco 一定要點的雞尾酒-Pisco Sour. Pisco 是秘魯和智利傳統一種由葡萄發酵蒸餾的烈酒,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堪稱秘魯的國酒。那 Pisco Sour 顧名思義就是將 Pisco 和酸的水果,大部分是檸檬汁混合而成。有些會在上面加上打了發泡的雞蛋白。酸酸甜甜的,非常容易入口。

DSC01538.JPG

 開胃的秘魯傳統美食-Ceviche. 檸汁醃魚生(西班牙語:Ceviche;是一種在拉丁美洲沿海地區的常見食物.這食物一般是使用青檸或檸檬汁,配以多種辣椒屬物種調味,用來醃製生魚片。其他調味配料還有切碎的洋蔥、鹽或芫荽亦或會加入。醃兩個小時就足以殺絕大多數的細菌,但不能殺死寄生蟲(通常為線蟲,例如:海獸胃線蟲)。這道菜式是拉丁美洲幾乎各國都有的料理,但每個國家的檸汁醃魚生都有其不同的變化。

DSC01539.JPG

Pizza,加入秘魯當地食材的烤皮蕯,好吃。

DSC01540.JPG

Lamb skewers,串烤羊肉。世界各國的人都愛串烤吧。

餐廳資訊: Don Marcel: https://www.tripadvisor.com/Restaurant_Review-g294314-d2314957-Reviews-Don_Marcelo-Cusco_Cusco_Region.html

酒足飯飽,踏着夜色,回到旅館。煙火聲近在咫尺,不夜城依舊燈火通明。我們就此帶著美好的回憶進入夢鄉。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 Puno 到 Cusco 車程要六個小時。所以今天早早出門去搭巴士。這巴士上有司機,導遊一位,和一位負責茶水的小姐。上下車時,有另一位工作人員會幫忙搬行李。服務十分周到。費用並且包含午餐在內,小費另計。

    中途共有五個景點可以參觀。Pukara, La Raya,在 Sicuani 享用午餐,Raqchi, Andahuaylillas, 最後來到 Cusco.

DSC01318.JPG

 觀光巴士座位寬敞。

DSC01303.JPG

 來到今天的第一站-Pukara.先來博物館參觀。Museo  Litico  Pukara, 這裡展示了考古學家們所發現的 Pukara 文化。大部分是巨石以及石器的雕塑。這座城市在公元前1800年就已存在,距現今已近3800年。已被秘魯的國家文化研究所宣布為秘魯的國家文化遺產。整座園區分成三個展示主題:磐石區,石碑區和動物形象區等的雕塑。

DSC01294.JPG

 TROFEO, 即 trophy, 獎盃。但這裡是以人頭為獎盃。似乎各國原住民都有以獵人頭來顯示力量的習俗

DSC01295.JPG

 無頭的石雕,但手上也拿著人頭當戰利品。

DSC01297.JPG

 這個石雕則是連頭都沒了。

DSC01298.JPG

 著名的 Pucara Bull 公牛,在祕魯的許多屋頂上都可以看到陶製的公牛,象徵著多子多孫以及可為霆房子帶來好運。

DSC01299.JPG

 中庭的古灶。

DSC01301.JPG

 本來有許多石雕動物,被移到別處展覽了。

DSC01304.JPG

 Iglesia de Santa Isabel dePucara -Santa Isabel Temple, 聖伊莎伯爾教堂。

DSC01306.JPG

 雖然此處並無足夠的材料來建築教堂,但當時耶穌會的傳教士們仍克服困難將以完成。也是屬於巴洛克式的建築。

DSC01319.JPG

 鐘塔極具歐式教堂的風格。半圓式的穹頂上已有不少的雜草。

DSC01312.JPG

 教堂後面一角,後院中還放養著綿羊。

DSC01309.JPG

 教堂內沒有多餘的裝飾,非常的古樸。於1972年,被秘魯宣布為國家的文化遺產。

DSC01310.JPG

 神父在做彌撒。

DSC01305.JPG

 牆柱上有一排 Pucara 公牛。

DSC01313.JPG

 這種裝飾是來自印加文化,公牛看起來非常雄偉壯觀,是活力和力量的象徵。

DSC01314.JPG

 連房子的牆面也畫上公牛。

DSC01316.JPG

 教堂後面的绵羊。綿羊也是秘魯重要的畜牧牲畜。

DSC01317.JPG

 到處都是在賣 Pucara 公牛的攤位。顏色鮮豔,眼睛烱烱有神。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335.JPG

 離開 Pukara 繼續往 La Raya 前進。一路風光壯麗。平均高度在海拔3900公尺左右。

DSC01346.JPG

 像極了西藏及新疆的塞外風光。只有零星的住宅。

Related image

 到達了La Raya 山脈,其中的 La Raya 山有4335公尺高。也是屬於安地斯山脈的一部分。

DSC01351.JPG

 這裡也是有名的觀光景點。層層山脈相連相疊,景色太棒了。火車也從此經過。但不停留。坐巴士就可在此一飽美景。

DSC01352.JPG

 來到吃晚餐的地點-Sicuani. 也座落在群山之中。i海拔3540公尺。

DSC01353.JPG

 午餐是採取自助餐方式,選擇種類不少。

DSC01354.JPG

 Coco 葉,沖泡熱水服用,有預防高山症作用。但妹妹說無效😣。我屬胃寒形,喝了一些,但胃不舒服,就没再喝了。還好,我沒有什麼高山症狀。

DSC01355.JPG

 不管到哪裡,都有賣傳統服飾和羊駝毛製品的攤販。

DSC01356.JPG

 LLAMA,大羊駝。

DSC01359.JPG

 這裡有一座攔沙壩。水流湍急。

DSC01365.JPG

 等著和遊客拍照的大女孩和羊駝。

DSC01369.JPG

 這女孩打扮得乾淨整齊,很惹人喜歡。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385.JPG

 接下來的 Raqchi 是在印加王朝時期的大城,這裡有一個很大的神廟遺址-Wiracocha.這個村莊是 San Pedro de Cacha.

DSC01386.JPG

 在印加帝國時期的 Raqchi 最重要作用是控制進入Cusco 道路的主控點。

DSC01389.JPG

 這裡就是有名的 Wiracocha 神廟遺址。參訪的遊客也愈來愈多。這是神廟的中央土坏牆,高約18到20公尺。基石是用安山岩。在西班牙王朝入侵後,受到損壞,是當時印加王朝中所有建築裡有著最大的一片屋頂。

Image result for Temple of Wiracocha

 神廟重新復原圖。下面基石是安山岩,基石上是土牆。長92公尺,寬25.5公尺。內有窗戶和門可流通和穿越。中牆和外牆中間各有柱子可以支撐巨大的屋頂。基石上的牆是 adobe 式,亦即土坏,是一種由土壤和有機材料所製成的建築材料。且承重能力通常是以自身的重量為基礎。

DSC01390.JPG

 這裡婦女的傳統打扮。背巾就是圍巾,有非常多的用途。帽子也是很重要的裝飾。

DSC01391.JPG

 當時是座大城。廟西邊有一大片田野,現被當地人用來耕種。這裡以前可能是一個集會場地。而在西邊的最邊緣,有一套浴室,是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的。

DSC01392.JPG

 現在整座村莊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但隨著觀光客的增加,市集也多了起來。

DSC01395.JPG

 根據印加人的傳說,Wiracocha 是創造者之神。所以印加帝國建立了這座神殿來尊敬他。這個遺址很大,裡面有12個生活區域,被認為是宗教人士和行政人員居住工作之處。

DSC01398.JPG

 神殿的柱子幾乎都被摧毀,只剩下基石。

DSC01399.JPG

 圓頂處是穀倉或儲藏室。

DSC01400.JPG

 總共有152個倉庫。印加语稱為-Qullqa.直徑有10公尺。這些倉庫的建築結構和其他所發現的印加建築完全不同,其他建築都是以方形結構為主。

DSC01401.JPG

 倉庫前的平方區就是印加祭司以及行政人員的生活區。

DSC01412.JPG

 這麼多的倉庫,可見這個城市以前是非常繁盛的。

DSC01402.JPG

 其中的一棟建築還有一面算保持完好的牆。

DSC01404.JPG

 生活區的牆壁內凹洞為壁龕,可用來儲物。有些壁龕上有蓋子,被猜測是用來擺放宗教性物品。

DSC01405.JPG

 生活區中最大的有4x6平方公尺。

DSC01410.JPG

 西班牙王朝入侵時,這裡損毁慘重,想必戰役也非常激烈。

DSC01413.JPG

 西班牙人打敗印加帝國後,為了顯示征服者的力量,也在此蓋了天主教教堂-Colonial Church.

DSC01387.JPG

 廣場擺满了販賣紀念品的攤位。

DSC01388.JPG

杯子顏色亮麗,極富印加帝國具有太陽光芒的色彩。

DSC01414.JPG

 有中盤商來到,大家都趕著來批貨了。

DSC01415.JPG

 幾千年過去了,經歷不少朝代更迭,相今則是一片寧靜。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418.JPG

 今日的最後一個景點,Andahuaylillas 區。其中最有名的教堂-San Pedro Apostol de Andahuaylillas  Church. 教堂是在十六世紀 1570 年由 Jesuits , Society of Jesus,耶穌會所建立。因為教堂內不準照像,故接下來所有關於教堂內部的照片,均取自教堂官方網站。www.wmf.org/project/san-pedro-apostol-de-Andahuaylillas-church

Related image

 這家教堂以其精美的裝飾聞名,雖不到金壁輝煌的程度,但也相去不遠。是由 Luis deRiano 所完成的,尤其是教堂内外的壁畫,所以被稱為安地斯山脈的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西斯廷禮拜堂是一座位於梵蒂岡宗座宫殿內的天主教小堂,以米開朗基羅所繪的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可見祕魯這家教堂的畫也絕不遜色。

 華麗的聖壇。

 彩色天花板的裝飾是教堂內的一大特色,是Mudejar的風格。也是十六世紀在歐洲非常盛行的建築風格,即结合穆斯林和基督教的建築風格。這裡的建造方法以 kur-kur 法為主,用甘蔗,稻草和泥土混合的材料來完成。

 這些彩繪已是無價之寶。花了原創者20年的精力。

 在大門左右處有兩大壁畫,很有警世作用。左邊的較大,畫裡的人們踩著鋪滿花朵的橋,卻是通往地獄的門。

Image result for San Pedro Apóstol de Andahuaylillas Church

 而右邊的畫中,充滿著荊棘的橋樑,卻是通往天堂的。

DSC01421.JPG

 教堂外還有個小庭院。

DSC01424.JPG

 小鎮離 Cusco 有41公里,海拔近3100公尺,居民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近年來隨着旅遊觀光人口的增加,吸引不少外流的年輕人回鄉。教區本身也有支持社區的活動和計劃。


檢視較大的地圖

離開此處,我們也來到了祕魯另一大城 Cusco.如果不趕行程,建議搭巴士,來趟深度之旅,非常值得。巴士資訊如下:

http://www.go2peru.com/peru_bus/buses_from_to_puno.htm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uno, 普諾是位於秘魯東南部的一座城市,座落於的的喀喀湖岸邊,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承載航運的湖泊,海拔3,860米(12,421英尺)。普諾也是普諾大區和普諾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它於1668年由總督佩德羅·安東尼奧·費爾南德斯·德·卡斯楚(Pedro Antonio Fernández de Castro)所建,以作為Paucarcolla省的首府,原名聖胡安包蒂斯塔普諾(San Juan Bautista de Puno)。後為紀念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而改名為聖卡洛斯普諾(San Carlos de Puno)。城裡的幾所教堂可以追溯到殖民時期,他們被建來用於服務西班牙人和向原住民傳教。From Wikipedia.

      所以我們今天的行程就是來Puno最有名的景點來看 Titicaca Lake 的人造島上的水上人家-Floating Island ,還有造訪湖中的另一人間仙境 Taquila Island.

DSC01273.JPG

 一大早就有許多觀光客來渡船口搭船。我們今天搭的這艘是大型船,速度快且穩。船上有厕所和茶水供應。船上也提供類似導遊的解說人員,態度十分良好,很專業。

DSC01119.JPG

 座位很寬敞,很幸運能搭上大船。

DSC01118.JPG

 未開船時,有人用傳統樂器演奏,排笛的聲音真棒。

DSC01121.JPG

 開船後所看到的Puno市,也是依山而建,非常的稠密。

DSC01123.JPG

 Titicaca Lake-的的喀喀湖。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语:Titicaca,艾瑪拉語:Titiqaqa,蓋楚瓦語:Titiqaqa Qucha)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第斯山脈,湖面海拔高3812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大船可通航的高山湖泊。面積829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處達280米。湖中有51個島嶼,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的的喀喀島上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也是印第安人的聖湖。的的喀喀湖的名稱來源也許與當地的印地安語言有關,可能是“美洲豹的山崖”或者是“酋長的山崖”的意思。From Wikipedia.

DSC01128.JPG

湖水來自安地斯山脈融化的雪水,天氣轉暖後,冰雪融化,成為湖泊.

DSC01129.JPG

 邊種船隻是島上居民和外界聯絡的主要工具。

DSC01131.JPG

 進入水上人家之前,船隻必須先在此出示證件才能進入。

DSC01198.JPG

 這些盧葦叢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材料,我會以下面文章中的照片逐步介紹。

DSC01197.JPG

 這些就是人工島,以前稱 Floating Islands-漂浮島。相傳1000年前,住在當地的原住民烏魯族為躲避印加人的侵略,而建造浮島使之與外界隔離。浮島約1.5公尺厚,面積多在60-100平方米不等,過去浮島隨水漂流,現今已改用錨使其固定於湖床。較大的浮島甚至可以蓋教堂、學校、商店…等

DSC01133.JPG

湖上用蘆葦船,島上幾乎所有用品都使用蘆葦做成。Uros(Uru)烏鲁族人原來自亞馬遜河一帶,在哥倫布時代前期即開始定居在的的喀喀湖一帶。現今這種人口漂流島約有一百户。以做觀光客的生意維生。此地政府規定,所有觀光船隻資源要平均分配,不能只去一個島,必須每個島輪流。而島上居民會穿著傳統服裝在自家島上迎接觀光客。

DSC01136.JPG

 秘鲁女子的傳統髮型,很多辮子都是接上去的。她們正在用蘆葦煮食。因為乾燥的蘆葦易起火燃燒,所以在生火之前必需用水將爐灶和外界阻隔。

DSC01137.JPG

 這是新鮮才割下的蘆葦。

DSC01138.JPG

 風乾的野雞也是美食。

DSC01139.JPG

 今日擔任招待重任的家中長男。一般一座島就是一大户人家。今天我們參觀的這一家是三代同堂。第一代的寡母帶著四個男孩,有两位已成家,生下幾個小孩。Puno有專為島上居民所設的教育機構,從國小到高中,所有醫療也免費,給予極好的福利,希望他們能延續傳統。

DSC01141.JPG

 新鮮的蘆葦桿可將其外皮撕掉,吃其莖,非常爽口且鮮嫩多汁。

DSC01142.JPG

 這是蘆葦叢的根和泥塊,因蘆葦根中空,所以充滿氣體,即使附著泥沙,仍能浮在水面上。居民們將其一塊塊採下,拿來當地基。

DSC01143.JPG

 一座佔地百餘平方公尺的人工島嶼就是這一塊塊的地基綑綁固定而成。

DSC01146.JPG

 地基固定好之後,就開始採割蘆葦。

DSC01147.JPG

 必須蘆葦分層堆疊而上,每層約半公尺厚。

DSC01149.JPG

 等地基打好,上層的蘆葦層舖好,事先蓋好的房子就可以立在上頭固定好,家就成型了。

DSC01150.JPG

 看似簡單容易,但仍花耗不少時間。

DSC01151.JPG

 蘆葦船是此居民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可用來載客和運送貨物。

DSC01152.JPG

 所有的房子都造好後,便可以架起爐灶了。

DSC01153.JPG

 因為起爐灶生火易釀火災,所以當地政府替島上居民免費安製太陽能板,以防止火災的發生。居民們只需付基本電費。

DSC01154.JPG

 女孩們閒暇之餘必需做一些刺繡等手工藝品來賺取費用。

DSC01156.JPG

 展示完畢後,我們就搭乘他們的蘆葦船在附近的湖上晃晃。每人40Sol,不包含在船費中。若不想搭乘者,則可停留在島上參觀。

DSC01158.JPG

 另一座島上的婦女準備迎接另一團的遊客。這些婦女會幫船隻靠岸,下錨,划蘆葦船,蓋房子,幾乎是十項全能😰

DSC01162.JPG

 這户人家做了座鳟魚型的瞭望臺,非常吸晴。湖中盛產鱒魚,但因濫捕過度,現在秘魯和玻利維亞政府已制定法令禁止濫捕。

DSC01163.JPG

 小型載客的蘆葦船-ToTora,因船身會逐漸被湖水浸透而無法使用,故大多只有一年期限。

DSC01165.JPG

 這些島的地基也會因泥土剝落而逐年下陷,約十年時限,所以島上居民必需在原有島旁繼續建立新島,以供日後使用。

DSC01170.JPG

 手工刺繡作品,大都以大自然以及印加圖騰為主。

DSC01171.JPG

 這個第三代的小男孩很喜歡和遊客們玩耍。

DSC01174.JPG

 傳統的陶製爐灶,有三個灶口可同時煮食。

DSC01177.JPG

 這個小女孩一點也不怕生,對另一名遊客的太陽眼鏡充滿好奇,可愛極了。

DSC01183.JPG

 瞪得紅得發紫的臉龐充滿了童真。

DSC01191.JPG

 好奇的眼神跟著大人的動作轉來轉去。

DSC01192.JPG

 五彩繽紛的傳統式圍巾,鮮豔極了。

DSC01194.JPG

 我們這艘豪華蘆葦船有虎頭的裝飾,還有白森森的牙齒😊

DSC01203.JPG

 離開了漂流島人家,我們乘原船往湖上另一大島 Taquile Island 出發。這是從船上望向 Puno 郊區。

DSC01205.JPG

 Tequile Island 距離 Puno 市约45公里,島上居民屬 Taquilenos族。以 Puno Quechua 語為主。

DSC01210.JPG

 現今島上原住民約有2200人,分成有六個可輪流使用社區資源的 Suyus.經濟活動以釣魚,梯田農耕,園藝,馬鈴薯,以及旅遊業為主。的的喀喀湖是目前所記載最早有馬鈴薯種植之處。

DSC01211.JPG

 傳統式的土牆建築。

DSC01213.JPG

 景色優美詳和,稱之世外桃源而不為過。曾有財團想在此開發並蓋觀光飯店,遭到島上居民強烈反對而作罷,此後島上就制定了一套法令,不準外人土地買賣土地,而且把觀光控制權完全交還給島上居民,實施利益共享政策,頗為成功。每年約吸引五萬人以上的觀光人口。島上有自己的旅行社,民宿,餐廳等。

DSC01214.JPG

島上的每一個入村的入口都有一座用石塊堆砌而成的拱門。每座拱門都會有三個人頭面對海洋。不知是否有守護村莊的意味?

DSC01221.JPG

 村裡的牆,房子和地,幾乎全是取自島上。

DSC01223.JPG

 在秘魯,不管時代王朝如何更迭,賴以維生的梯田農地不會改變。

DSC01224.JPG

 從下船處到中午用餐處,得走上一個小時的上坡。

DSC01226.JPG

 雖是冬季,太陽下走一個多小時,還是很熱的,而且全是上坡😣

DSC01227.JPG

 小麥。

DSC01231.JPG

 中午用餐的地點。我和妹妹加起來雖已超過一百歲,脚程還算好。

DSC01232.JPG

 蔬菜湯裡加了滿滿的天然香菜,好香。

DSC01233.JPG

 麵包,可沾著蔬菜湯食用。

DSC01234.JPG

 看來,大家都餓了。

DSC01236.JPG

 厨房內正忙着。這個家庭只能在此服務一個月,就得把權利轉讓給另一户人家。是集體共享主義者很好的典範。這裡仍實施著古印加的道德標準,不偷,不搶,不可懶惰。

DSC01237.JPG

 主食的選擇有兩種-烤鱒魚和烘蛋。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烤鱒魚。

DSC01238.JPG

 鐵板上擺滿了準備上桌的烤鱒魚,甚是壯觀。

DSC01239.JPG

 我的烘蛋,上面有許多蔬菜,下面是米飯。

DSC01241.JPG

 妹妹的烤鱒魚,滋味的確較佳。

DSC01242.JPG

 飯後還有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介紹。這是一種草,把它搗碎後可把汁液拿來當洗髮精,聽說可防止禿頭和白髮的生成。

DSC01245.JPG

而且也有漂白清潔的功用,可將骯髒的羊毛漂成潔淨的白色,真是神奇。

DSC01244.JPG

 另一婦女展示傳統的编織技巧-Chumpis。在2005年,這裡的紡織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 人類口述和非物產傑作".這個民族的手工紡織品和服裝以精美而聞名。這種寬帶编織品,社區每一個人都必需穿戴並參與設計。

DSC01246.JPG

 飯後的香草茶,Muna Tea.有類似鼠尾草的味道.

DSC01247.JPG

 Muna,全名是Minthostachys Mollis.是一種藥草,僅產於委內瑞拉到玻利維亞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大部分用來製成茶葉。也可藥用,有助眠和壯陽的功用😮

DSC01248.JPG

 娱興節目表演。這位先生的帽子戴法表示他已結婚。帽子垂下部份往後。

DSC01249.JPG

 這年輕人的戴法表示他正在尋找女伴,帽緣往左右邊垂。他們正在表演傳統的耕作舞蹈。

DSC01251.JPG

 這裡的針織手工藝是由男人來做的,從童年即開始訓練培養。婦女則負責紡羊毛,並且用蔬菜和天然礦物將羊毛染色,供全社區使用。

DSC01254.JPG

 吃完午飯,看完表演,我們往島上的廣場前進。

DSC01255.JPG

 廣場上的世界城市距離指示牌。

DSC01256.JPG

 鐘塔,想必歷史也極悠久。

DSC01257.JPG

 島上居民聚會活動之處。這棟二層樓建築全用來賣當地手工藝品。頂樓可遠眺的的喀喀湖的無敵湖景。

DSC01258.JPG

 我說的無敵湖景就是這樣😀連白雲也有倒影。非常廣濶。

DSC01261.JPG

 一户人家中的庭院掛滿了晒晾的衣物,按照色彩來晾晒,真是有趣。

DSC01262.JPG

 正巧是社區內學校放學時間,村莊內的小徑上是三三兩兩穿著制服準備回家的小孩。

DSC01265.JPG

 這個小女孩是我此行在秘魯拍照中碰到拍照最大方的,一點也沒有害怕或生澀的表情,可能已是很有經驗的小模了^^

DSC01266.JPG

 準備下山去搭船,沿途看到一位帶著孩子正在農忙的婦女。我原以為這不到三歲的小男孩在旁玩耍,沒想到他也在幫忙播種。這種不能懶惰的文化,的確要從小培養起。

DSC01267.JPG

 下坡路段是美景無限,走起路來也格外輕鬆。

DSC01268.JPG

 今日收穫滿滿。

DSC01269.JPG

 蕎麥田。

DSC01270.JPG

 可憐的綿羊,為了防止牠跌落和走失,只得將其兩脚綁住。

DSC01272.JPG

 另一座拱門,人像用花朵裝飾著。船就在碼頭上等著我們呢。今天近8個小時的的的喀喀湖之旅就在此畫下完美的句點。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276.JPG

 回到旅館後,我們就在附近的主要廣場-Main Square of Puno逛逛。

DSC01277.JPG

 PUNO Cathedral, 是巴洛克式天主教堂,建於18世紀。是普諾市內最大的教堂。

 廣場中間有一座噴水池,還有一座很有名的將軍Don Francisco Bolognesi 的雕塑。他是秘魯的民族英雄。

DSC01278.JPG

Palacio de Justicia Puno, 普諾市最高法院,建於1950年。這座廣場附近有許多餐館和旅館,是尋找美食的好地方。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288.JPG

 今天決定要吃秘魯傳統食物,走了兩趟,最後選了這間 Restaurant Pizzeria Tambo Del Inka.

DSC01279.JPG

 新鮮的木瓜汁。秘魯的水果並不特別甜,所以喝了或吃了水果,不會有甜腻的感覺。

DSC01281.JPG

 傳統的鱒魚海鮮湯,加上很多香料,好喝。秘魯的湯真的好好喝。

DSC01282.JPG

 料很多而且好大一碗。CP值超高。

DSC01283.JPG

 烤天竺鼠。天竺鼠肉是秘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雖然從來沒吃過,但因抱著勇於嚐試的精神,就點了!! 有兩種做法,燒( roasted  )和烤( grilled )。我們點的是 roasted. 所以看起來有點像燒豬肉的樣子。最後鼓起勇氣吃下去,哇!好吃極了!!非常脆而不乾,且完全沒有腥味。值得一試。嚐試成功!!

DSC01286.JPG

 飯後甜點,薄餅冰淇淋。薄餅是現做的。

餐廳資訊: https://www.tripadvisor.com/Restaurant_Review-g298442-d7718080-Reviews-Restaurante_Tambos_del_Inka-Puno_Puno_Region.html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293.JPG

     享受了美好的晚餐,慢慢的走回旅館,看到燈火下的天主教堂和漸漸亮起的住家,夜景依舊美麗。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最主要的行程就是去 Cruz del Condor 看 Colca Canyon-科卡峽谷和安地斯神鷹-Condor.就位於昨日路過的 Colca Valley. 我們一大早又回到 Chivay 市區廣場,先看看當地居民的活動。

DSC00997.JPG

 廣場上已經有許多賣藝品的攤子,這些羊駝小飾品真是超級可愛。

DSC00999.JPG

 廣場上也有幾對年輕男女,穿著傳統服飾,並跳著傳統舞蹈。

DSC01001.JPG

 身上衣物全是手工製作,要花上好久的工夫才能完成。

DSC01003.JPG

 這個小男孩是專門向遊客收取小費的,全部收入,由團員均分。

參觀完表演,我們往峽谷出發,不到半小時就到了。一到目的,人山人海,已聚集了不少遊客。這裡是袐鲁的第三大觀光勝地。

DSC01006.JPG

 這裡也聚集了不少擺攤的婦女,其中這對母女最吸引我的目光。

DSC01009.JPG

 這位小女孩很害羞,眼神超單純的。她沒有要求要別人拍照來賺錢,但可愛的樣子就是讓人忍不住要拿起相機來拍她。

DSC01016.JPG

 真是愛極了小孩子單純的眼神。

DSC01010.JPG

 這位婦女也在等待遊客們和她及羊駝拍照,一次1Sol,約臺幣10元。

DSC01012.JPG

 打扮得光鲜亮麗的羊駝,吸引了不少女遊客和牠拍照。

DSC01005.JPG

 到達峽谷時,已日上三竿。從此照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山谷被河流沖刷及切割的痕跡。水流之處到處都是梯田。

DSC01018.JPG

 科卡峽谷最深之處可達3270公尺,是世界上最深峽谷之一。比美國大峽谷更深更長。

DSC01019.JPG

 Terrace -梯田,是在古印加帝國之前就有的古老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DSC01022.JPG

 人類若要靠天吃飯,就必需與天爭地,梯田是老祖宗的智慧。

DSC01028.JPG

 幾乎每塊梯田都會輪耕,以保持土中的養分。

DSC01079.JPG

 Cruz del Condor 可以欣賞到一直受到全球保護著的Vultur Gryphus, 此處稱 Condor.這裡是牠們的家園。此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鷹類,翼展約7-9英尺,可活到 60到70歲,所以也被稱為" 永恒鳥".

DSC01031.JPG

 Cantuta, 坎塗花。花色鮮豔。

DSC01102.JPG

 此花像極了德州的州花-Bluebonnet.

DSC01104.JPG

 此處是觀賞 Condor 飛行的好景點。

DSC01106.JPG

 觀光人潮不輸美國大峽谷。

DSC01108.JPG

 整個峽谷景觀規劃的很好,值得一訪。離開峽谷後,導遊將我們送到巴士站搭乘遊覽車往下一站Puno出發。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117.JPG

 從 Chivay 到 Puno共6小時,中途會休息兩次。其中一站即昨日經過的 Pampa Canahuas,有著許多羊駝。另一處即 Lake Lagunillas. 是秘鲁有名的候鳥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Andean Flamingos,安第斯紅鸛,又名安第斯火烈鳥。這種鳥現因捕獵過多,再加上繁殖時間長及缺乏繁殖地而面臨滅絕的威脅。

終於來到了Puno今晚下褟的旅館-Hotel Qelqatani.好好的整理梳洗,等待明天更精彩的行程。

旅館資訊如下:http://www.qelqatani.com/eng/galeria.html

Image result for hotel qelqatani puno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大早, 旅行社就派著人和車子來接我們到下一個景點Colca Valley. 總共也只有5位遊客. 全部車程約 約5個小時。中途經過Yura, Pampa de Arrieros, Pampa Canahuas, Vizcachani, Chuccura 和Patapampa.途中也會在 Viewpoints of Volcanoes -火山群觀景臺停留。吃過中餐後,會到 Colca Valley 一處私人經營的溫泉 Hot Spring of La Calera 泡溫泉。泡完温泉回到今晚下褟的城市Chivay逛市集。這又是美好又充實的一天。

DSC00896.JPG

 車子離開阿雷基帕,上了省道後,景色一片蒼茫。到處可看到被放養的 Vicuna, 小羊駝。小羊駝(Vicugna vicugna)又稱駱馬。主要棲息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段的半乾旱草原,外形很像駱駝,但無駝峰,身體細長,頭小,尾短,腿與頸都長,耳朵長而尖。上體皮毛淺褐色發亮,下體帶白色,頸基部有一撮灰白色長毛。其毛柔滑若絲,細於羊毛而被視為上品,從前印加人曾將其專供王族享用。駱馬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帶,以青草、樹葉為食,適應高寒氣候,幾天不喝水也能長途跋涉運載貨物。在秘魯駱馬是當地的主要家畜和運載工具,並被作為民族象徵之一,他們國徽中心的盾徽上,分別繪有駱馬、金雞納樹和羊角。

DSC00897.JPG

 數十里之內,罕無人煙,只見羊駝。再加上適逢乾季,更顯蒼涼空曠。

DSC00898.JPG

 途中在 Salinas and Aguada Blanca National Reservation 休憩。這座國家保護區位於 Pampa Canahuas,成立於1979年。最初是要保護當地的羊駝,火烈鳥,但現已是供給阿基帕市的水源保護區。區內更有特殊的地質-岩層。

DSC00904.JPG

 區內領土屬於13個農民社區,並有法律所承認的100多個小農户。這是另一重要畜養動物-Llama. Llama ,大羊駝(學名:Lama glama),又名家羊駝,是南美洲的駱駝科,和多種相似動物合稱為駱馬或美洲駝。在印加帝國及其他安地斯山脈地區是原住民廣泛蓄養的動物.在南美洲,大羊駝是用來背負重物、製造纖維及作為食物.完全成長的大羊駝全高1.6-1.8米。牠們重約127-204公斤。初出生的大羊駝重約9-14公斤。大羊駝是群居的動物,喜歡與其他的大羊駝組成族群。大羊駝所生產的纖維非常柔軟及沒有羊毛脂。牠們在幾次嘗試後就可以學會東西,非常聰明。牠們可以背負其體重的25-30%的重物行走幾里路.大羊駝在4000萬年前源自於北美洲中央的平原。牠們在約300萬年前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遷往南美洲。在冰河時期,牠們在北美洲消失。直至2007年,在南美洲有超過700萬頭大羊駝及羊駝。另外由於從南美洲進口的關係,美國及加拿大在20世紀末就有超過10萬頭大羊駝及6500-7000頭羊駝. From Wikipedia.

DSC00907.JPG

 大羊駝長相十分討喜,難怪那麼多人喜歡。

DSC00908.JPG

 也十分的好奇,還跑過來親我的臉!!

DSC00911.JPG

 耳朵的紅絲帶是裝飾也是標記。

DSC00912.JPG

 這隻咖啡色的是小羊駝。

DSC00916.JPG

數百隻大小羊駝在水源區喝水,甚是壯觀。

DSC00920.JPG

 接著來到 Viewpoint of Volcanoes, 火山觀景口。眼前就有二大活火山口,其中之一還冒著煙。從左至右依序是 Volcono Ampato-6288 公尺,Volcono Sabancaya-5976公尺。

DSC00921.JPG

 冒煙的這座是 Volcono Sabancaya,在當地土語是"火之舌".爆發頻率繁複,所以該處地震頻頻。

DSC00922.JPG

 只要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就可以看到許多擺攤的婦女。

DSC00918.JPG

到處都是遊客堆疊祈福的石塔。

DSC00919.JPG

 在此荒蕪之處生活,著實不易。

DSC00923.JPG

 車子進入 Colca Valley 一帶,景致完全不同。群山中出現了高原,因為有著充沛的水資源,吸引不少居民來此居住開墾。

DSC00924.JPG

 農作物以梯田的方式來種植,主要農作物是馬鈴薯和玉米。

DSC00926.JPG

 從高處望去,像極了大地的拼布。

DSC00931.JPG

 有些田地在休耕中。祕魯農民的農業技術十分發達。

DSC00932.JPG

 到了Colca Valley 中最大的城市-Chivay。最先近入眼簾的就是刻在山上的大十字架。我用它來辨認方位。

DSC00937.JPG

 Parish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建於西元1650年左右。

DSC00935.JPG

 教堂內的用色十分樸拙,色彩鮮明。

DSC00936.JPG

 牆上有許多的彩繪。

DSC00938.JPG

 回到 Chivey 的街上,許多老婦人穿著傳統服裝,並戴上不同的帽子。

DSC00939.JPG

 雖是冬季,但中午仍高温,老老少少都來支冰淇淋吧😀

DSC00940.JPG

 熱鬧的廣場上有許多原住民雕塑。

DSC00964.JPG

 中午用餐處-La Casa de Mama Yacchi.酒店位於Colca山谷,距離主要廣場僅有三個街區,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是城市最傳統,最好的旅館之一。我們今日在此享受風味餐。

DSC00965.JPG

 建築物的屋頂是用當地的草晒乾後舖成的。所有建築材料均取自當地。

DSC00943.JPG

 在餐廳內用餐還可看到無敵美景。

DSC00945.JPG

 此處梯田林立。

DSC00948.JPG

 內部種植了不少當地的野花,像太陽一樣。

DSC00947.JPG

 顏色無比鲜豔。

DSC00949.JPG

 導遊教我們如何用這些食材做成傳統的祕魯美食。

DSC00950.JPG

桌上一垞黃色球體是今日主食"馬鈴薯泥"。把它塞內鋁管內,再加入其它食材和香料,就是一道好吃的傳統美食。

DSC00952.JPG

 看起來成品尚可。賣相OK。

DSC00954.JPG

 另外還有不少用當地新鲜蔬果所做成的美食。有機天堂。

DSC00955.JPG

 像咖哩的馬鈴薯濃湯。

DSC00956.JPG

 加了特有香料的雞湯,真是好喝。

DSC00957.JPG

 還有戶外燒烤的烤肉。

DSC00958.JPG

 顏色較深的是烤羊駝肉,淺些是豬肉。對我來說,嚐鮮而已,肉類都太腥了。

DSC00960.JPG

 飯後甜點,加了奇異果的起士蛋糕。

DSC00962.JPG

 蘋果甜湯。很香。

Websit : http://www.lacasademamayacchi.com/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0966.JPG

 吃飽後,在餐廳附近的農村逛逛。看到一户人家正在農忙。

DSC00973.JPG

 這户農家莊園頗大,農舍極有特色。有圓形門的圍牆,圓形的榖倉,應是個大家族。

DSC00977.JPG

 附近也可見冒煙的 Sabancaya 活火山。

DSC00980.JPG

 這張照片有" 拾穗”的味道。

DSC00981.JPG

 對祕魯人來說,工作是很重要的。不管男女男幼,年紀多大,都要工作,不工作的人就是懶惰的人,會被唾棄的。

Image result for hot springs pool in chivay peru

 Chivay 處於火山地帶,所以也有許多的温泉。冬天來泡一下很舒服。我們來時人不多,還在裡面游起泳來了。無敵的天然美景。

DSC00983.JPG

 吃完晚餐,我們自己走路來到 Chivay 市集。這就是當地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小型計程車。因為此處是老城,街道狹窄,扁車型利於穿梭。

DSC00985.JPG

 街旁有一處皮毛收購處,外面堆滿了羊駝的皮毛。

DSC00987.JPG

 市集內像極了台灣的傳統市場。

DSC00988.JPG

 各式各樣的玉米。很有嚼勁。

DSC00989.JPG

 晒乾了的玉米,可以烤可以爆,很香的。

DSC00990.JPG

 賣青草茶的小販。這些食物,看看就好,千萬別買,不然容易生病。

DSC00991.JPG

 回到旅館後,正好看到一位女士在製作傳統服裝,徵其同意,拍了張紀念照。

我們居住的旅館 Hotel Casa Andina Classic Colca就在市區內,很方便。大廳有免費wifi,免費早餐。晚上並有免費民俗表演活動。資訊如下:

http://www.casa-andina.com/destinos/colca/standard-colca/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次行程,我們並未參加任何在利馬的活動,只在機場過境旅館待了一晚,隔天早上便搭乘飛機到祕魯的第二大城-Arequipa 阿雷基帕。因為此次非自助旅行,一下飛機就有人在機場接機,然後配備著另一位司機,先在郊区賞景,再來到旅館 check in。接著就帶著我們兩人來個市區之旅。非常方便及有效率,讓我們直呼是趟貴婦之旅。

    阿雷基帕市位於海拔2380公尺上,周邊火山密集,共計80座。城裡保存了許多狀况良好所有西班牙殖民美洲時期的建築物,大部分由白色所火山岩石建成,故有 La Ciudad Blanca -白城之稱。古城區於200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考古學家發現此城在公元前5000-6000年即有人類居住。15世紀由艾美拉印第安人控制,後被印加人佔領,成為供應印加帝國農產品的重要基地。現代的城市建於西班牙殖民時代1540年,城內有近200座天主教堂。

DSC00768.JPG

 一下飛機,車子在鄉間產業道路揚起遍地塵沙,卻遮不住自然景觀的美。遠處的山頭是 Chachani,查查尼峰,是秘魯南部的最高火山。位於海平面6057公尺。是座活火山。由於這個地區的降雨量極少,查查尼峰沒有永久冰蓋或冰川,因此攀登不甚困難,是熱門的旅遊地點。攀登查查尼峰很受歡迎,許多在阿雷基帕城市的旅行社提供導遊游到山頂,雖然海拔高度被那些不完全適應環境的人認為是極具挑戰性的。

DSC00771.JPG

  另一座活火山- El Misti,海拔5822公尺,最近一次大噴發是在1985年。山頭終年被白雪所覆蓋。

DSC00775.JPG

 群山環繞下,提供了豐沛的水量形成河流灌溉了附近的農田。使得此城成為祕魯重要的農產地。

DSC00774.JPG

 有了充足的水份,畜牧業也相當的發達。

DSC00777.JPG

 來到了古城區-Yanahuara District,因曾是西班牙殖民大城,古街道是濃濃的西班牙風。建築材料均以當地盛產的石灰岩為主,所以阿雷基帕也有白色城市之稱。

DSC00778.JPG

古城的盡頭可以眺望 Chachani. 白色城市當之無愧。

DSC00779.JPG

 The white church of San Juan Bautista.建於1750年,屬於Andean Baroque-安第斯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此建築風格於l680年到1780年間大量運用在祕魯南部的教堂。

DSC00790.JPG

由原住民工匠賦予建築獨特的樣貌。共有四種以南美圖案的主題:1、熱帶動植物群。2.警笛,面具。3、太陽,月亮,山獅。4.文藝復興前的基督教元素。

DSC00782.JPG

 這裡也是當地極為熱門的婚禮場所。中殿並不大,兩旁有一些小聖壇,主聖壇在中殿的盡頭。

DSC00786.JPG

 今日恰逢一年一次的聖典,許多教徒在街上唱詩歌,遊行,然後回到教堂禱告並做彌彌撒。

DSC00787.JPG

 聖壇中央是聖母瑪麗亞,其上為耶穌基督,旁則為其他聖人。


檢視較大的地圖

 古城區是個漫步的好地方,附近古蹟甚多,接下來參觀的是另一座有名的老教堂-La Compania Church, Jesuit Church of the Company of Jesus.這間教堂並不大,但精緻的手工雕塑作品卻使得她聲名大噪。

DSC00792.JPG

 教堂中間有座廣場,並有座噴水池,是典型西班牙教堂的風格。

DSC00796.JPG

 每根柱子的雕塑都是充滿濃濃南美風情的西班牙式-Churrigueresque style,即西班牙巴洛克式建築,這種建築流行於西元1680到1780年間。

DSC00797.JPG

 精美的迴廊也可用來做户外藝術品展示場。

DSC00800.JPG

 廣場內的房間有些出租當藝品店,有些則用來當餐廳。

DSC00802.JPG

 教堂正面的浮雕,極具南美原著民風情,是在西方教堂內無法看見的。我第一次看到時,不免莞爾一笑。

 逛完了美麗的小教堂,可再漫步至鄰近的大景點-Plaza de Armas,Weapons Square, 武器廣場。其實較正確的翻法應是Parade Square 或是Parade Grounds,即閱兵廣場,這麼一來,大家就知道這廣場原本的用途了。此名字大都用於西班牙統治下的美洲城市,現今美國人則稱為中央公園。

在16世紀被西班牙征服者所建造的城市大都以標準的軍事方式來做設計,即羅馬式的 grid plan, 柵圖設計,將其中一個街區中間空置下來成為阿馬斯代廣場,周圍則為政府建築、教堂以及其它政治或文化建築所包圍。即在城市被襲擊時,廣場可成為一個避難所。而這種廣場在祕魯非常多。

DSC00791.JPG

​廣場附近全是行人徒步區,基於安全上的考量,可讓行人安心走路。

Image result for plaza grande arequipa peru

 廣場吸引大批休憩的人潮。

DSC00805.JPG

 有名的大教堂 Cathedral of Arequipa 也在其中。附近餐廳林立,導遊告诉我們有家廣場上的頂樓上的餐廳是欣賞夕陽的好景點,我們就等晚一些再來瞧瞧。


檢視較大的地圖

    接下來,我們又漫步來到下一個大景點-Santa Catalina Monastery,聖卡塔里娜修道院.這家修道院實在美到不行,一定要來參觀。門票是 40 Sol. 修道院建於1579年,並在17世界時候擴建。建造風格是 屬於 MUDEJAR, 穆德哈爾。是結合了穆斯林和基督教建築風格。是12世紀開始在伊比利亞半島的主流建築風格,其影響力持續到十七世紀。其特點是有非常豐富的牆畫。現在大約還有20名修女在北角的修道院裡生活 ,其他的院區以經開放給民眾參觀,可以預約導覽。

     修道院的牆以顏色豐富為名,當天氣好時,在陽光照射之下 ,光影色彩極為絢麗 ,愛拍照的人千萬不要錯過 !!我自己本身就拍到快門按個不停, 而且 一邊拍一邊說好漂亮啊,好漂亮 !! 現在就帶大家來看一看這座美到不行的修道院。

DSC00809.JPG

 這修道院原是一位富有女孩 Maria Dr Guzman的遺產。在16世紀的西班牙,按照傳統,一個家庭中的第二個兒子或女兒都需進入教會做服務生活。這間修道院只接受西班牙上層階級家庭的婦女,而且每個家庭都要在女兒入院前支付類似嫁妝的費用,相當於現今美金15萬元,可見在此院中修道的女孩家中環境都很不錯。

DSC00811.JPG

 在1871年,Sister Josefa Cadena,一名嚴格的多明尼加修女,在當時教皇發起下改造了修道院。她先把富貴人的嫁妝送回欧洲,並且釋放了所有的僕人及奴隸。在1960年代,此修道院經過兩次地震,建築物嚴重損害,迫使修女們在隔壁建立新的住宿區,再慢慢重整院區。

DSC00813.JPG

 這是當初修女們和外面接觸的小房間,只能透過牆上的雙層窗户和外人交談。

DSC00815.JPG

 院內以紅,白,藍牆為主色,極為鮮豔。

DSC00820.JPG

 院內所有陳列均呈現原來風貌。

DSC00821.JPG

 建築材料也已當地特有石灰岩為主。

DSC00822.JPG

 中間廣場上樹枝上,有隻正在孵蛋的蜂鳥媽媽。

DSC00824.JPG

 迴廊牆上有許多和天主教有關的牆畫。

DSC00825.JPG

 在修道院中的厨房。當時有錢的修女可以有自己的房間和厨房,由奴隸服侍著。

DSC00826.JPG

 著實令人發思古之悠情。

DSC00827.JPG

 牆上有著歷任修道院院長的精緻畫像。

DSC00828.JPG

 此漆極易剝落,所以導覽者一直請我們不要靠牆太近。

DSC00829.JPG

 這條迴廊非常值得細細觀賞。

DSC00833.JPG

 修道院佔地約兩萬平方多米,院內有許多條小街首,佈置的極雅緻。

DSC00836.JPG

 每個小角落都好精彩,幾乎整座院內毫無死角。

DSC00839.JPG

 極具西班牙風情的小街。

DSC00840.JPG

 在陽光下顯得更加燦爛。

DSC00841.JPG

 實在令人捨不得離去。

DSC00842.JPG

 每個角落都有著恬靜怡然的美。

DSC00843.JPG

 進入化室的一角。

DSC00844.JPG

 在此修行定可忘了世俗的擾嚷吧!

DSC00845.JPG

 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牆,和陽光譜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

DSC00846.JPG

 隨拍隨美。

DSC00848.JPG

 極簡的構圖,卻令人百看不厭。

DSC00851.JPG

 修道院內小巷之一。

DSC00853.JPG

 另一條巷弄。

DSC00854.JPG

 近五百年歲月,不知添上過多少足跡。

DSC00855.JPG

 修女們洗衣之處。水流來自附近溪流。

DSC00856.JPG

DSC00858.JPG

 走她多少回也不厭倦。

DSC00861.JPG

 遠處依稀可見 Chachani.

DSC00863.JPG

 後面的中庭裡有一座噴水池。

DSC00864.JPG

 院內的建築並非按序排列。不規則的交錯以及線條,搭配著窗口,真有味道。

DSC00865.JPG

 頂樓上所看到的排氣孔。

DSC00866.JPG

 這是以前的餐廳,人多時也可用來當做臥室(大通舖)

DSC00867.JPG

 這是座用黃金打造的聖壇,上面的太陽有無數珠寶。祕魯人對太陽是無比的崇敬。

DSC00868.JPG

 小憩的一角。

即使參觀完了,仍有意猶未盡的感受。愛攝影的人千萬別錯過。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0870.JPG

 走出院外,就看到外頭坐在地上,穿著當地傳統服飾在賣藝品的小販。在祕魯每個城市都可看見。

DSC00871.JPG

 街上的房子歷史悠久,均屬巴洛克式建築,每棟有其色彩。

DSC00872.JPG

 這是一座很乾淨的城市。

DSC00881.JPG

 傍晚來到導遊推蔫的餐廳用餐並欣賞夕陽。餐廳名稱是 Restaurant on the Top.座無虛席,景色無敵。

DSC00882.JPG

 可看到整個武器廣場。

DSC00888.JPG

入夜之後,更見風情。

DSC00889.JPG

 來袐鲁一定要喝的湯-雞湯麵。

DSC00890.JPG

 用當地溪中所產的蝦熬成的濃湯,超讚!! Chupe de Camarones.

DSC00891.JPG

Roasted Lamb,非常香脆,有別於傳統的烤羊排。

餐廳地址:Portal de Flores 102Arequipa, Peru


檢視較大的地圖

 吃飽後,賞完美景,就徒步走回旅館,結束這美好的祕魯之行第一天。旅館離武器廣場不遠,非常方便,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有免費wiFi和早餐。早餐很豐盛。旅館資訊如下:

Casa Andina Classic Jerusalen Hotel: http://www.casa-andina.com/destinos/arequipa/standard-arequipa/

Image result for Casa Andina Classic Jerusalen Hote arequipa peru

Image result for Casa Andina Classic Jerusalen Hote arequipa peru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為期14天的袐鲁之行,策劃了將近一年。行前因擔心不懂西班牙文,而且對祕魯這神秘古國完全不了解,即使在網上爬了不少文章,仍對此行充滿不確定感,所以聽從朋友建議找了位 Trip Planner -行程規劃師。他本身是南美洲人士,從事旅遊業十年以上,且也常帶團,所以我們就将全部行程交给他處理,僅告訴他,重點在5天4夜的印加古道上馬丘比丘市。經過來來回回的討論,終於把行程訂下。因為我們是從休士頓飛到祕魯,所以完全没有時差的困擾,相對之下行程也輕鬆不少。行程如下:

Day 1-Houston-Lima Hotel: Costa del Sol Wyndham Lima Airport Hotel

Day 2-Lima-Areuipa : Arequipa City Tour & Santa Catalina Monastery. Hotel: Casa Andina Classic Jerusalen Hotel

Day 3-Arequipa-Colca Valley: Chicay. Hotel: Qelqatani Hotel

Day 4-Colca Valley-Puno: Cruz of Condor. Hotel: Qelqatani Hotel

Day 5-Puno: Visit Titicaca Lake & Taquile Island. Hotel: Qelqatani Hotel

Day 6-Puno-Cusco  Hotel: Midori Hotel

Day 7-Cusco: Cusco City tours and 參觀附近遺址. Hotel: Midori Hotel

Day 8-Cusco: Inti Raymi-Sun Festival. Hotel: Midori Hotel

Day 9-Cusco-Inca Trail.印加古道健行第一天。Ollamtaytambo-Llaqtapata.帳蓬日。

Day 10- Inca Trail .印加古道健行第二天。Ollamtaytambo -Pacaymayu.帳蓬日。

Day 11-Inca Trail.印加古道第三天。Pacaymayu-Winaywayna.帳蓬日。

Day 12-Inca Trail。印加古道第四天,進入麻丘比丘市,夜宿熱水镇-Aguas CalientesHotel: EL Mali by Inkaterra Hotel

Day 13-Aguas Calientes -Macchu Picchu Mountain.爬馬丘比丘山。Back to Cusco. Hotel:Midori Hotel.

DAY 14-Cusco-Lima-Houston. 

   印加古道健行愈來愈受歡迎,而且祕魯政府為了保護沿途的印加遺址,所以有每日上山的人數限制,必須在六個月之前預約。上Hayna Picchu 和 Macchu Picchu也有同樣的情形,請事先預約。如果你想把給 Trip Planner 的錢省下來,也可以上網找當地的旅行業者代辦所有行程,非常方便有效率。可以找 Coltur ,這家公司成立於1957年,信譽良好,服務極佳,特推。網址以下:www.colturperu.com

   祕魯的氣候有乾溼兩季之分,建議於乾季去旅遊,尤其是健行路程。乾季即其冬季,從五月到九月。是其旅遊旺季。夏季多雨又潮溼,河水易氾濫,且會遇上土石流,實在不適合上山。我們此行十四天,天天豔陽高照,尤其在印加古道上,走起來非常順利。如果是遇到下雨,難度恐會增加數倍。

   高山症: 很多人到祕魯玩,尤其是直飛到 Cusco 都會有高山症現象,輕則小頭痛,重則痛不欲生,生不如死。建議不趕行程的人,請循序上山,從低海拔慢慢上山,會減輕許多症狀。我此行幾乎沒有症狀,只有在 Puno 的第二天稍微頭痛。妹妹第一天到 Lima就已有輕微偏頭痛,隨著高度增加而加劇,雖然沿路喝 Coco 葉水,嚼 coco 葉,吃台灣要來的高山症藥都無效,最後在 Puno 買了當地生產的專治高山症的藥,十分鐘就好了,此後一切平安,真是神奇

                                                                           

這藥在當地藥房均可買到,一盒內有24顆,約美金15元。是治療性用藥,無預防效果。因附作用強,不可用超過一天四次,以及多於三天。其成分對肝臟損害大,有肝臟病史者,千萬不可使用。

    使用貨幣:祕魯已是觀光大國,可同時使用美金或祕魯幣 Sol.建議帶免手續費的提款卡和信用卡在此地ATM機上領現,方便又可省下匯兑差價。身上也别帶太多現金。

    證件:護照請隨身貼身攜帶,並影印至少一份留底。祕魯在證件檢查上十分嚴格,幾乎每個旅館入住和景點參觀,都要核對證件。所以在預訂所有行程時,一定要不厭其煩的把每張票和預訂名單中的人名多核對幾次,以免乘興而去,敗興而回。

    準備東西愈簡潔愈好,下有簡單清單,至於爬印加古道该準備和注意事項,我會在印加古道篇中提及。

食:祕魯吃很方便且便宜,但不建議在路邊買東西吃,衛生要注意。別喝生水,全程以煮過的開水和礦泉水為主。可在商店買瓶裝水,一瓶約2 Sol·旅館和餐廳內都要 5Sol以上。

衣:漸層式穿法。內層短袖排汗,即使是冬季,中午可達攝氏20-30度,十分炎熱。中層保暖 fleece.外套。早晚溫差極大,一定要注意保暖。褲子以排汗舒適為主。保暖帽,手套,襪子,可在祕魯當地購買,品質好,價格公道。鞋子以防滑耐走為主,山路極多.舒適便鞋一雙。遮陽帽一定要帶,否則會曬成焦黑^^

住:建議以住在熱鬧風景區內為主,可省去舟車勞頓之苦,而且附有早餐者為佳.

行:在祕魯旅遊,千萬別自駕,城市內的交通超級亂,停車位更是一位難求。遠可搭公車,近可乘計乘車,十分方便。

     秘鲁人民單純友善,比起其他南美國家,算是治安安全的,而且觀光產業發達,古文明遺址極多,是非常值得一遊的國家。我會在以下幾篇遊記中詳細介紹,讓大家認識這文明古國。

 

 

 
 
文章標籤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