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庫斯科(西班牙文:Cuzco),又譯作科斯科(蓋丘亞語:Qosqo;發音[ˈqo̝s.qo]),是秘魯東南方的城市,人口約有30萬人,座落在Huatanay谷中(Huatanay有神聖的意思),被安地斯山脈環繞,是古老的印加帝國的搖籃。庫斯科是庫斯科大區及庫斯科省的首府。庫斯科是一個高海拔城市,海拔有3400公尺(11024英尺),它的名字在秘魯當地話中(蓋丘亞語)意味著「肚臍」。1983年,城市中的古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登錄名稱為科斯科古城。

   庫斯科是過去印加帝國的首都,也是印加文明的商業、農業與宗教中心。根據傳說,在11到12世紀時,第一位印加國王曼科·卡派克建立了庫斯科。今日在庫斯科,印加宮殿的花崗岩牆壁仍然存在,紀念碑和太陽寺廟也都還保留著。1950月5月21日的一次地震在庫斯科造成嚴重破壞。1983年,庫斯科的古城成為世界遺產。From Wikipedia.

   今日早上的行程是自由行。因為我們的旅館就在庫斯科的歷史中心點附近,所以有許多景點可以看。下午則參加當地旅行社辦的市區觀光。

Hotel Midori

Hotel Midori, 旅館本身就在一棟具有相當歷史的西班牙殖民地房屋內,經過整理修復後,保留了大部分原建築物的特色。

DSC01457.JPG

 中庭有個小庭院。想必以前也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住宅。

Dobles

 房間內無空調設備,但有行動式的暖氣設備。

旅館官方網站:http://www.midori-cusco.com/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428.JPG

Museum Inka,印加博物館就在街角處。位於一棟建於1621年的建築物內。但我們並未入內參觀。

Plaza de Armas of Cusco,阿馬斯廣場.這座廣場涵了曾經是 Haukaypata- 大印加廣場的主要部分。今日的廣埸已被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環繞著。但仍有許多精雕細琢的印加古城牆。

DSC01431.JPG

 四周環繞著的西班牙殖民建築,每棟都有其持色。二樓的陽臺可眺望廣場。現在這些建築都用來當作餐廳,藝品店,服飾店,銀行和旅行社使用。

DSC01436.JPG

不同顏色的陽臺,幫建築添加更高的可看性。

DSC01433.JPG

 附近可目視到的教堂就多於十間以上,而且都是大教堂。

DSC01443.JPG

 廣場上有兩座很大的天主教堂,這是其中之一的 Cusco Cathedral-庫斯科大教堂。建於1560年,花了近100年時間才完成。於1928年正式成為主教監督下的大教堂,並在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DSC01437.JPG

 我們下午的觀光行程此教堂也在其中,所以會再下面遊記內詳加介紹。

DSC01441.JPG

 另一座大教堂-Lglesia de la Compania de Jesus, Chruch of the Society of Jesus.是1576年由耶穌會士在印加統治者的宫殿上建立的,所以被認為是西班牙殖民巴洛克式建築在南美洲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主壇是用金箔覆蓋的木材雕刻而成。並有一座地下教堂和一所學校。

DSC01438.JPG

 廣場很大,遊客非常多。是個不夜城,而且每天放煙火。右上角是庫斯科區的行政旗。千萬別以為是時下流行的同性旗。

DSC01442.JPG

 廣場中央有座印加帝國王的銅像,面對的是東方-太陽升起的方向。

DSC01452.JPG

 庫斯科一年一度的節日-Inti Raymi, Sun Festival, 太陽慶典即將到來,所以廣場上有許多慶祝活動,吸引了不少人潮。

DSC01453.JPG

 今日有遊行隊伍。環繞在安地斯山脈的庫斯科城,別有風情。

DSC01449.JPG

 這位小女孩太吸睛了。漂亮寶貝。

DSC01455.JPG

 許多穿著傳統服裝的婦女,攜家帶眷出來做生意。秘魯的女人是勞動市場上的主力。

DSC01456.JPG

 四周都有維護治安的警察。因為長年要求加薪的老師們選擇在此抗議。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462.JPG

 離開廣場後,我們就順著附近的路,到處晃晃。因為是在古城區內,所有建築都有著好幾百年的歷史。

DSC01464.JPG

 這個城市依山而建,所以階梯持多。難怪這裡的人幾乎沒什麼胖子。

DSC01466.JPG

 一座非常舊的陽臺,已年久失修,感覺隨時要掉下來😣

DSC01469.JPG

 道路都是以石子路為主,可以增加車子的阻力。這裡的交通很亂,走路時要非常小心。

DSC01470.JPG

 街道指示牌都有一些裝飾,是西班牙殖民時代就有的。

DSC01472.JPG

 這棟建築物建於1686年。這種瓷磚彩繪在十六世紀的西班牙非常盛行。在西班牙處處可見。這裡則把彩繪的主題以秘魯的生活來呈現。

DSC01473.JPG

 這面牆很有名,是印加古國的遺跡。

DSC01474.JPG

 建築基石是以印加帝國留下的基石,完全以中國木匠榫的方式堆積而成。有些石頭體龐大,而且順其形狀碪接上去,所以呈現不規則狀。甚至有的石頭可多到八九個角。

DSC01475.JPG

Museo de Arte Religioso del Palacio Arzobispal de Cusco,Museum of Religious Art of the Archbishop's Palace of Cusco,庫斯科大主教宮的宗教藝術博物館就是這牆的所在地。

DSC01479.JPG

 這一帶很熱鬧,再加上慶典來即,人潮更多。

DSC01480.JPG

 附近有個專賣傳統手工藝品的市集。

DSC01481.JPG

 這種面具是在 Cucso 另一大節慶 Quyllurit'i 中使用。這個節日是原住民面慶祝昴宿星座的再現,並期待即將到來的一年有好的收穫。

DSC01487.JPG

 當地人的烤肉,香氣四溢。我們怕感染腸胃炎,所以不敢嚐試。

自由行結束後,我們又回到阿馬斯廣場來參加當地旅行團辦的城市之旅。第一站就是前面介紹過的庫斯科大教堂。因為教堂內禁止攝影,所以以下所有關於教堂內部的照片,均取自於網路。

Image result for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Cusco

 這是教堂的平面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當初建立教堂時,需要眾多石頭,所以就從附近的印加帝國神殿中取走許多石頭,來建教堂。這也是征服者顯示權力的方法。

Image result for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Cusco

 4.主聖壇在中殿裡頭。銀色的裝飾是呈現給聖母的顏色。大禮拜堂裡有14個小禮拜堂。

Related image

 其中之一的小禮拜堂。每座小禮拜堂內均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繪畫,聖徒和童女的雕像。

Image result for Cathedral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Cusco

 這張"最後的晚餐"繪畫,是庫斯科繪畫大師-Marcos Zapata 的傑作。這幅畫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桌上傳統的羔羊肉 Paschal 被 Viszacha 羊肉所取代,這是一種野生的安第斯山羊肉,非常的具有秘魯人特色的繪畫。但是許多當地導遊會告诉遊客,盤中的食物是秘魯特有的傳統食物-Guinea Pig,天竺鼠,其實是錯誤的訊息。Viszicha 羊是秘魯人深信的大自然湖泊以及山林的守護者。

 參考資料:http://theonlyperuguide.com/peru-guide/cusco/highlights/cusco-cathedral/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488.JPG

 接下來導遊帶我們走路到另一個建築物。經過一面牆,他教我們如何分辨哪種牆是印加古牆,哪種牆是西班牙殖民時代的。左邊的牆有近15度的傾斜,那是印加古牆,有防地震的作用。右邊的石頭是印加帝國留下的,但卻被西班牙統治者搬來蓋房子。經過幾次大地震後,大部分印加牆面仍完好,但西班牙殖民式的建築傾倒不少。

DSC01490.JPG

 許多民眾準備太陽慶典的綵排。

DSC01491.JPG

 綵排地點也是古印加帝國的遺址之一 Korikancha,太陽神殿.

DSC01492.JPG

 沿途又看到另一座大教堂和廣場。來秘魯一星期,發現他們的教堂實在是非常多。

 Korikancha,太陽神殿。是下一個景點,

By No machine-readable author provided. Xauxa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 No machine-readable source provided. Own work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CC BY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0176.太阳神殿(克丘亚语Coricancha)是库斯科和整个印加帝国最受尊敬的寺庙,供奉太阳神印地。其墙壁和地板曾经覆盖纯金,相邻的庭院充满金色的雕像。西班牙人报告说“难以置信的美妙”。西班牙人勒索阿塔瓦尔帕的赎金,大部分的黄金都来自太阳神殿.西班牙殖民者拆毁寺庙,在其遗址上利用其基础建立圣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大地震严重破坏了教堂,但巨大又紧密相扣的石块建成的印加石墙仍然屹立。附近有一个地下考古博物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包括木乃伊、纺织品和偶像.

DSC01494.JPG

 我們因時間因素,所以並未進入已改建成教堂內部,而是在迴廊內已改建成的博物館參觀。

DSC01495.JPG

這是極為傳統式的西班牙建築。

DSC01496.JPG

 這就是印加帝國用來做建愛的安山岩硬石。印加人的建築技術極佳,他們在每塊石頭上鑿出像"榫"一樣的凹槽,讓石塊和石塊之間可以互相緊密卡住,以確保建築物的穩定性。

DSC01497.JPG

 這是一座仍保留完好的印加古牆。非常的堅固紮實。牆上有窗戶也有神龕或用來儲物用。

By Martinangel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9507657. 用3D圖法來呈現當初西班牙人來時所發現的滿屋都是金子的狀況。

由Leon petrosyan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6405015. 現今的聖多明尼加修道院的天花敝。

由Leon petrosyan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6405013.迴廊內的牆面上掛了許多庫斯科風格的畫作。

DSC01498.JPG

 聖多明尼加教堂的花園。

DSC01499.JPG

 修道院。白色的教堂建築在秘魯並不多見。

DSC01501.JPG

 博物館內還有一些印加人所使用的陶瓷。

進入聖多明尼哥教堂是免費的。但進入 Korikancha 則需付費。入園費加上一個小時的導遊費用是 Sol 60元,約臺幣360元。

參觀資訊: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ricancha

         http://theonlyperuguide.com/peru-guide/cusco/highlights/korikancha-church-convent-santo-domingo/


檢視較大的地圖

 接著我們就搭乘小型遊覧車開往郊區,參觀三座印加遺址- Puca-Pucara,Kenko和 Sacsayhuaman. 這三個遺址是一張票券,千萬別遺失。並請將護照隨身攜帶。我們在 Kenko 就被驗票員要求出示證件。

DSC01502.JPG 

市區圓環內藝術造景的原住民浮雕。我發現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祖先長得很像,而且幾乎都是東方臉孔。

DSC01503.JPG

 進入 Puca-Pucara要先走上一小段路,两旁的樹幹歪歪斜斜,甚是有趣。

By Martin St-Amant (S23678) - Own work,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45942. Puca-Pucara, 在印加語是"紅色堡壘"之意,是印加古國的軍事基地。因為黃昏時,堡壘石頭受到陽光照射呈現紅色,故取名為紅色堡壘。

DSC01506.JPG

 堡壘本身位於高地上,所以視野遼闊。是很好的軍事制高點,也可用來當作檢查站。但因在此發現類似浴室,運河,廣場,噴水池,還有獨立的房間,故有另一派論點,認為這是一個休閒場所。為古時的印加貴族,獵人或旅客們提供服務。

By Leon petrosyan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2661294.牆上的排水孔。印加帝國有非常先進的排水和灌溉技術。

DSC01507.JPG

 一般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堡壘是在印加帝國第九任統治者-Pachachtec 時期所建造。約1438-1472年。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ka_Pukara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510.JPG

 第二座古蹟是 Qenqo-Kenko.秘魯國立文化研究所宣佈為庫斯科區的文化遺址。

DSC01511.JPG

此處是庫斯科區最大的聖地之一。

Q'enqo.jpg

 許多印加帝國的聖石都是以自然形成的石頭形狀為主。這裡也被認為是獻祭以及製作木乃伊之處。

DSC01513.JPG

 大石塊上右邊Z字形的凹槽是用來卜卦預測用。把水注入上方,看水的流向來預測事情。共有兩個水出口,一往前,另一往右邊。

DSC01516.JPG

 我們準備進入洞穴中參觀獻祭臺。入口處非常的狹窄,只允許一人通行。

DSC01518.JPG

因為洞穴內需要使用手電筒,再加上參觀人數眾多,所以我無法拍照。這張是內部詳細圖,全是石雕。像椅子的就是獻祭臺。裡面温度很低,所以也用來保存木乃伊。進去感覺非常陰森。

參考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Qenko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521.JPG

驅車住今日最後一座古蹟-Sacsayhuaman 出發。環山中的庫斯科顯得非常的擁擠。人口密度非常高。


DSC01523.JPG

 Saksaywaman,薩克塞華曼(Sacsayhuamán),又稱薩克塞瓦曼(Saksaq Waman,另外亦中譯成薩克薩瓦曼),是一座印加的石牆建築,離秘魯古城庫斯科約2公里,海拔為3701米。和其他印加石頭建築一樣,如何建成依舊是謎。很多石頭中間連一張紙都難以插入。這種精確度,以及石灰石塊的圓角、石塊連接形狀的多樣性以及牆體向內傾斜,使遺址的局部在庫斯科毀滅性地震中得以倖存。現時,薩克塞華曼成為旅遊及秘魯節慶的重要地點。

DSC01525.JPG

薩克塞華曼原是古代阿亞爾馬卡人(Ayarmaca)的集落,除了一些並不顯眼的建築外,周圍還遍布沼澤及燈心草。到印加王帕查庫特克擊退昌卡人(Chancas)後,便開始在此處修築碉堡,以貯存武器、衣物、珠寶、金、銀等物件。到帕查庫特克之子圖帕克·印卡·尤潘基在位,動用了大批勞動人力,致力興建薩克塞曼華。 另外,秘魯史家Marí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指出,薩克塞華曼正正是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時開始興建,並由後繼的君主繼續進行工程。如瓦伊納·卡帕克時,就在北部增建堡壘,以慶祝自己取得的軍事勝利。

DSC01527.JPG

整個薩克塞曼華工程約興修於帕查庫特克(約1438年至1471年)、圖帕克·印卡·尤潘基(約1471年至1493年)及瓦伊納·卡帕克(約1493年至1527年)三代君主時,估計動用了二萬人(另有說法用動用了三萬人):約四千人負責在礦石場切割出大型石塊磚塊,最大塊的高約5米;六千人負責用滾筒將磚磈拖到施工場地,最重的可逾300噸;施工地點跟礦石場距離約20公里(據《印卡王室述評》所說,石料的最近來源是穆伊納,克丘亞語為Muina);另外一萬人再將之裝嵌到適當位置.

DSC01529.JPG

在16世紀,西班牙人看到薩克塞華曼堡壘時,由於巨石與巨石之間幾乎是天衣無縫,便不得不對印加人的裝嵌技術大感詫異。神父龐塞·德阿科斯塔(José de Acosta)形容了巨石裝嵌的情形:「這些工程規模非常之大,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不使用灰漿,也沒有鐵製或鋼製工具來切割和打磨石料,更沒有機械和工具來遠載石料。儘管如此,石料卻打磨得如此平整精細,許多地方連石塊之間的接縫也看不出來。……而更為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我講的這道牆上的石塊雖然切割的很不規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堆砌時也沒有使用灰漿,但相互之間接合得非常嚴密,真可謂天衣無縫。在完成這項工程時必然動用了大量人力,而且極為辛苦,因為多數石塊大小不一,表面也不平坦光滑,要使一塊巨石同另一塊嚴絲合縫地緊密相接,非經多次試驗調整不可。

DSC01530.JPG

   據學者Marí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的考證,薩克塞華曼堡壘,實質上並沒有作為軍事要塞的用途。理由在於,它興修於印加帝國崛起擴張的時期,國都庫斯科並無受襲之虞。即使昌卡人(Chancas)曾進攻庫斯科及被擊退(發生於帕查庫特克即位之前),亦與堡壘無關,因為當時尚未修築。所以,薩克塞華曼堡壘或許用以紀念印加帝國的軍事勝利,以及在某些儀式中進行模擬戰爭。如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有一次戰勝凱旋,印加人在薩克塞華曼舉行模擬戰爭的儀式,王子瓦伊納·卡帕克亦參與扮演,以供統治貴族及平民觀賞.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征服後,薩克塞華曼的巨型石磚被移去,用於其他建設,尤其在1940年代,由於當地政府鼓勵進行新建設,對薩克塞華曼造成甚為嚴重的破壞.到目前,只能看到原址的五分之一。
   現時,當地人會按照印加帝國的傳統習俗,重現古時節日慶典的盛況。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每年6月24日舉行的「因蒂·拉伊米」(或稱「因蒂普·拉伊米」)慶典,以重現昔日印加人祭祀太陽神的情形。另外,還會舉行稱為「瓦拉庫」(Huaracu)的成人禮。此項典禮原是古代印加王考察王子的典禮,現時則由庫斯科的中小學生參與表演。此外,庫斯科有不少旅遊社提供薩克塞華曼遺址的旅遊團服務.

 參考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0%A8%E5%85%8B%E5%A1%9E%E5%8D%8E%E6%9B%BC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533.JPG

 夕陽西下的庫斯科,遠處是 Ausangate 山,海拔有6384公尺。

DSC01534.JPG

Christo Blanco 的白色大雕像就矗立在附近的山頭。就是耶穌基督。此雕像有8公尺高,可俯瞰整座庫斯科市。是在庫斯科的阿拉伯地區的巴基斯坦人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逃到在庫斯科尋求庇護,戰爭結束後所送的禮物。雕像中的基督伸出雙臂向外,非常類似巴西里約的基督救贖主,只是體積小了很多。

DSC01536.JPG

 過了充實的一天,我們回到阿馬斯廣場祭五臟腑。這家餐廳是 Don Marcelo.餐廳裝潢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酒瓶當裝飾的天花板。

DSC01537.JPG

 來一杯來 Cusco 一定要點的雞尾酒-Pisco Sour. Pisco 是秘魯和智利傳統一種由葡萄發酵蒸餾的烈酒,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堪稱秘魯的國酒。那 Pisco Sour 顧名思義就是將 Pisco 和酸的水果,大部分是檸檬汁混合而成。有些會在上面加上打了發泡的雞蛋白。酸酸甜甜的,非常容易入口。

DSC01538.JPG

 開胃的秘魯傳統美食-Ceviche. 檸汁醃魚生(西班牙語:Ceviche;是一種在拉丁美洲沿海地區的常見食物.這食物一般是使用青檸或檸檬汁,配以多種辣椒屬物種調味,用來醃製生魚片。其他調味配料還有切碎的洋蔥、鹽或芫荽亦或會加入。醃兩個小時就足以殺絕大多數的細菌,但不能殺死寄生蟲(通常為線蟲,例如:海獸胃線蟲)。這道菜式是拉丁美洲幾乎各國都有的料理,但每個國家的檸汁醃魚生都有其不同的變化。

DSC01539.JPG

Pizza,加入秘魯當地食材的烤皮蕯,好吃。

DSC01540.JPG

Lamb skewers,串烤羊肉。世界各國的人都愛串烤吧。

餐廳資訊: Don Marcel: https://www.tripadvisor.com/Restaurant_Review-g294314-d2314957-Reviews-Don_Marcelo-Cusco_Cusco_Region.html

酒足飯飽,踏着夜色,回到旅館。煙火聲近在咫尺,不夜城依舊燈火通明。我們就此帶著美好的回憶進入夢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Cusco Peru 庫斯科 秘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en77479 的頭像
    chien77479

    自助旅行愛好者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