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日行程: 阿克蘇-庫車 共260公里

今日景點:克孜爾千佛洞石窟

    克孜爾千佛洞石窟位於阿克蘇市內。首先先介紹一下阿克蘇市。阿克蘇因水得名,維吾爾語為白水城,是西域三十六古國中的姑墨和溫宿的屬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因氣候宜人、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是著名的瓜果之鄉。

    克孜爾千佛洞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卻勒塔格山的懸上,南面是木札提河河谷。新疆省內有許多千佛洞,幾乎都是藏在高山山洞內,是因為害怕被當時崇拜回教的教徒追殺。克孜爾是維吾爾語中紅色的意思,可能因為卻勒塔格山山色赭紅,在夕陽餘暉照射下呈現如胭脂般的色彩而得名。接下來,讓我們來慢慢的了解這座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的千佛洞。

20171007_184457.jpg

 要進入景區之前,必需先走過一條約一公里長的白楊大道。深秋時節一定是非常的漂亮。

20171007_184451.jpg

 白楊大道盡頭就是克孜爾千佛洞,非常的隱密,所以才不容易被發現。今日所有千佛洞的照片全用手機拍攝,因為不允許帶任何相機以及平板入內。

20171007_184653.jpg

 廣場正前方的佛教高僧鳩摩羅什雕像。鳩摩羅什是東晋十六國時期西域龜兹人(即今日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佛教比丘,是漢傳佛教的著名譯師。他七歲時即隨母出家。他後期潛心研究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譯經觸及佛教龐博經文的各個方面。唐朝玄奘等人的譯經被稱為新譯,此前的鳩摩羅什等翻譯的經卷被稱為舊譯。一生譯經三十二部,加上其他共七十四部。著名翻譯經典有金剛經、阿彌陀經、坐襌三昧經、法華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维摩經、大智度論和中論,對東亞佛教經典有著極大的貢獻。

20171007_184836.jpg

 雕像右後方的石碑註明了此為古絲绸之路上,從長安到天山廊道上的重要據點。

20171007_184848.jpg

 克孜爾千佛洞建於約公元三世紀,止於公元七、八世紀,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與甘肅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石窟總體走向呈東西向,綿延約三公里,分為四個區域:谷西、谷內、谷東和後山。現共有洞窟269個,但仍有一批未編號的洞窟,總數約350個。但根據地下探測,估計地底下仍有一批洞窟。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中規模最大、保存壁畫面積最多的一處石窟,在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71007_185626.jpg

 克孜爾石窟對面的卻勒塔格山。下為雅丹地貌,上卻呈赭紅類似丹霞地貌。、

20171007_185655.jpg

 我們登上石階準備和導覽員去參觀石窟。這是從階梯上往外看過去的景。

20171007_185738.jpg

 克孜爾石窟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極為嚴重,現存的雕像和壁畫在被風化作用和盗賣之下已剩不多。大部分的塑像都已被毁,只剩81窟仍有精美壁畫。一部分的壁畫被考古隊盗送至德國、英國和俄羅斯。我們今天只看到六個洞窟。

20171007_185836.jpg

因為洞窟極小,每次只能容納六-七人,所以得輪流參觀。在外等候時,發現新疆特有種-紅柳已慢慢的變色了。

20171007_192107.jpg

 登更高看更遠,木札提河在此緩緩流過。提供了當初在此修行的僧侶無限的水資源。

20171007_192122.jpg

 景區內現有許多人工設施。因地處偏遠,所以所有工作人員必需住在園區內。

20171007_190227.jpg

 今日所參觀的第一個洞穴。因為沙層剝離的極為嚴重,還殘留些壁畫在洞頂上。壁畫題材主要是與釋迦牟尼有關的種種事跡,包括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傳故事。因為故事量多,所以克孜爾石窟被譽為故事的海洋。當初用赤砂畫出的紅色僧袍,因年代久遠,現今都呈現出黑色。

20171007_190250.jpg

 洞窟旁後的通道可繞洞窟一圈,後方一般也會有座釋迦牟尼佛雕像,是僧侶們念經參拜之處,現已風化掉,早已不復見。只留下洞口以及固定雕像所需的柱子孔。

20171007_190523.jpg

因為有許多雕像被毁,壁畫被盜到國外,所以其中一洞窟展示著從國外博物館帶回的複製品。被盜的數量極多。很多都是當初看守的僧侶和盗畫者合作的。金錢的誘惑是古今中外人士都難以抗拒的最大誘惑。

20171007_190711.jpg

 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除了故事性強外,還有其它石窟中常有的繪畫,像天相圖、天宫伎樂、飛天和供養人等。這個洞窟中就依稀可見飛天圖。

20171007_191002.jpg

 此洞窟內的壁畫較為完整,可清楚的看到釋迦牟尼佛。每一個圖都有一個故事。我因非佛教徒,所以對這些故事並不了解。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歷經不同時期的重修重繪,在某些窟室的牆壁上明顯保留著二次或三次繪畫的痕跡。壁畫遺存內容大致分四個時期,即初創期、發展期、繁榮期和衰落期。初創期的壁畫中已經出現了供養人的形象。此時期的供養人大多繪在主室前壁或畫面下方,人物比例小,且多為跪式,反映出供養人在洞窟中的地位較低。這時期的繪畫用色偏暖,多用淡黃、紅、赭石和灰色,每種顏色有多層次的濃淡變化.

20171007_191116.jpg

 每個洞窟裡正中央都有放塑像的地方,大部分是被風化了。因此山的地質較為鬆軟,洞窟崩塌情況嚴重,所以重新修復時均做了加強的處理。我們所參觀的洞窟都有被加強整修過的痕跡。

20171007_191324.jpg

 1953年在石窟編號時,考古學家們在洞窟牆上內所留下的記號。

20171007_191616.jpg

 這個洞窟較大,牆兩邊有大小不同的藏佛洞,佈滿雕像。現都已毁壞殆盡。

20171007_191950.jpg

發展期(4世紀中~5世紀末)是龜茲石窟藝術模式主要特徵形成的時期。這時的繪畫風格已向本地區民族化的方向發展。人物頭部較圓,額骨寬扁,五官集中,具有龜茲人的頭型特徵。人物身材比例勻稱,雙腿修長。暈染法的強調與細膩是這個時期繪畫技法的特點。隨著中心柱窟的出現,菱格畫成為主室窟頂的基本構圖形態。題材內容更加豐富,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大量出現,是壁畫的主要表現題材。天相圖是這個時期中心柱窟主室頂部中脊部位的流行題材。涅槃內容較前期有所擴展。供養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一般繪在中心柱窟前室兩側壁的下部,並且從初創期的跪式發展成立式。

20171007_192358.jpg

 這一大片佛像的僧衣原是鑲上金箔,但被盜獵者刮除殆盡!!如果靠近細看,或許仍能看到些金砂。實在佩服他們高超的盗獵技巧。

20171007_193619.jpg

 這一洞窟因佛像面積較大,被盗刮的更明顯。上面的菱格畫是發展期的主要繪畫形態。

20171007_193625.jpg

 故事性極強的一個洞窟。聽導覽者的解說,好像在聽西遊記的故事般,十分的精彩。

20171007_193659.jpg

 同一個洞窟內洞頂的畫像。在洞頂中間會有條狀繪畫,兩旁有對稱似的菱格畫,而每一個格子內都有一個故事。

20171007_194011.jpg

 非常特別的畫法,人體和軀幹是以圓形或橢圓形來表現。旁邊的供養人也較大且以坐姿來表現。

對宗教我涉獵極少,但樂於欣賞和探究。每次都是以好奇的心態來參觀,雖然大部分仍不明其所以然,可是參觀完後還是十分開心。世界太大太廣,有太多東西值得去看,這就是旅遊的最大樂趣。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887.JPG

 南北疆之旅中住過最好的酒店-庫車國際大酒店。本來是應該住在後面的舊酒店,但酒店經理一聽到我們是臺灣來的遊客,馬上幫我們升等到今年才整修好的前廳。理由是-他今年到臺灣旅遊,感受到臺灣人民的友善和盛情,是趟非常愉快的旅遊經驗。所以友善的國民外交的確是非常的重要。

DSC01889.JPG

 整修過的前廳十分的氣派。

DSC01891.JPG

 又到了用餐時刻😀 在南疆幾乎是天天晚上吃大餐。這裡因是觀光大飯店,所以菜色比較大眾化。第一道是類似咕咾肉做法的雞肉。

DSC01892.JPG

 熱炒西洋芹。

DSC01893.JPG

 瓠瓜蛤蜊。

DSC01894.JPG

 士豆(馬鈴薯)炒羊肉。

DSC01895.JPG

 油酥炸蝦。

DSC01896.JPG

 南瓜百合,屬於甜點。

DSC01897.JPG

 燉牛肉佐炸豆腐。

DSC01898.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南疆 千佛洞石窟
    全站熱搜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