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uno, 普諾是位於秘魯東南部的一座城市,座落於的的喀喀湖岸邊,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承載航運的湖泊,海拔3,860米(12,421英尺)。普諾也是普諾大區和普諾省的首府和最大城市。它於1668年由總督佩德羅·安東尼奧·費爾南德斯·德·卡斯楚(Pedro Antonio Fernández de Castro)所建,以作為Paucarcolla省的首府,原名聖胡安包蒂斯塔普諾(San Juan Bautista de Puno)。後為紀念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而改名為聖卡洛斯普諾(San Carlos de Puno)。城裡的幾所教堂可以追溯到殖民時期,他們被建來用於服務西班牙人和向原住民傳教。From Wikipedia.

      所以我們今天的行程就是來Puno最有名的景點來看 Titicaca Lake 的人造島上的水上人家-Floating Island ,還有造訪湖中的另一人間仙境 Taquila Island.

DSC01273.JPG

 一大早就有許多觀光客來渡船口搭船。我們今天搭的這艘是大型船,速度快且穩。船上有厕所和茶水供應。船上也提供類似導遊的解說人員,態度十分良好,很專業。

DSC01119.JPG

 座位很寬敞,很幸運能搭上大船。

DSC01118.JPG

 未開船時,有人用傳統樂器演奏,排笛的聲音真棒。

DSC01121.JPG

 開船後所看到的Puno市,也是依山而建,非常的稠密。

DSC01123.JPG

 Titicaca Lake-的的喀喀湖。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语:Titicaca,艾瑪拉語:Titiqaqa,蓋楚瓦語:Titiqaqa Qucha)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第斯山脈,湖面海拔高3812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大船可通航的高山湖泊。面積829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處達280米。湖中有51個島嶼,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的的喀喀島上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也是印第安人的聖湖。的的喀喀湖的名稱來源也許與當地的印地安語言有關,可能是“美洲豹的山崖”或者是“酋長的山崖”的意思。From Wikipedia.

DSC01128.JPG

湖水來自安地斯山脈融化的雪水,天氣轉暖後,冰雪融化,成為湖泊.

DSC01129.JPG

 邊種船隻是島上居民和外界聯絡的主要工具。

DSC01131.JPG

 進入水上人家之前,船隻必須先在此出示證件才能進入。

DSC01198.JPG

 這些盧葦叢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材料,我會以下面文章中的照片逐步介紹。

DSC01197.JPG

 這些就是人工島,以前稱 Floating Islands-漂浮島。相傳1000年前,住在當地的原住民烏魯族為躲避印加人的侵略,而建造浮島使之與外界隔離。浮島約1.5公尺厚,面積多在60-100平方米不等,過去浮島隨水漂流,現今已改用錨使其固定於湖床。較大的浮島甚至可以蓋教堂、學校、商店…等

DSC01133.JPG

湖上用蘆葦船,島上幾乎所有用品都使用蘆葦做成。Uros(Uru)烏鲁族人原來自亞馬遜河一帶,在哥倫布時代前期即開始定居在的的喀喀湖一帶。現今這種人口漂流島約有一百户。以做觀光客的生意維生。此地政府規定,所有觀光船隻資源要平均分配,不能只去一個島,必須每個島輪流。而島上居民會穿著傳統服裝在自家島上迎接觀光客。

DSC01136.JPG

 秘鲁女子的傳統髮型,很多辮子都是接上去的。她們正在用蘆葦煮食。因為乾燥的蘆葦易起火燃燒,所以在生火之前必需用水將爐灶和外界阻隔。

DSC01137.JPG

 這是新鮮才割下的蘆葦。

DSC01138.JPG

 風乾的野雞也是美食。

DSC01139.JPG

 今日擔任招待重任的家中長男。一般一座島就是一大户人家。今天我們參觀的這一家是三代同堂。第一代的寡母帶著四個男孩,有两位已成家,生下幾個小孩。Puno有專為島上居民所設的教育機構,從國小到高中,所有醫療也免費,給予極好的福利,希望他們能延續傳統。

DSC01141.JPG

 新鮮的蘆葦桿可將其外皮撕掉,吃其莖,非常爽口且鮮嫩多汁。

DSC01142.JPG

 這是蘆葦叢的根和泥塊,因蘆葦根中空,所以充滿氣體,即使附著泥沙,仍能浮在水面上。居民們將其一塊塊採下,拿來當地基。

DSC01143.JPG

 一座佔地百餘平方公尺的人工島嶼就是這一塊塊的地基綑綁固定而成。

DSC01146.JPG

 地基固定好之後,就開始採割蘆葦。

DSC01147.JPG

 必須蘆葦分層堆疊而上,每層約半公尺厚。

DSC01149.JPG

 等地基打好,上層的蘆葦層舖好,事先蓋好的房子就可以立在上頭固定好,家就成型了。

DSC01150.JPG

 看似簡單容易,但仍花耗不少時間。

DSC01151.JPG

 蘆葦船是此居民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可用來載客和運送貨物。

DSC01152.JPG

 所有的房子都造好後,便可以架起爐灶了。

DSC01153.JPG

 因為起爐灶生火易釀火災,所以當地政府替島上居民免費安製太陽能板,以防止火災的發生。居民們只需付基本電費。

DSC01154.JPG

 女孩們閒暇之餘必需做一些刺繡等手工藝品來賺取費用。

DSC01156.JPG

 展示完畢後,我們就搭乘他們的蘆葦船在附近的湖上晃晃。每人40Sol,不包含在船費中。若不想搭乘者,則可停留在島上參觀。

DSC01158.JPG

 另一座島上的婦女準備迎接另一團的遊客。這些婦女會幫船隻靠岸,下錨,划蘆葦船,蓋房子,幾乎是十項全能😰

DSC01162.JPG

 這户人家做了座鳟魚型的瞭望臺,非常吸晴。湖中盛產鱒魚,但因濫捕過度,現在秘魯和玻利維亞政府已制定法令禁止濫捕。

DSC01163.JPG

 小型載客的蘆葦船-ToTora,因船身會逐漸被湖水浸透而無法使用,故大多只有一年期限。

DSC01165.JPG

 這些島的地基也會因泥土剝落而逐年下陷,約十年時限,所以島上居民必需在原有島旁繼續建立新島,以供日後使用。

DSC01170.JPG

 手工刺繡作品,大都以大自然以及印加圖騰為主。

DSC01171.JPG

 這個第三代的小男孩很喜歡和遊客們玩耍。

DSC01174.JPG

 傳統的陶製爐灶,有三個灶口可同時煮食。

DSC01177.JPG

 這個小女孩一點也不怕生,對另一名遊客的太陽眼鏡充滿好奇,可愛極了。

DSC01183.JPG

 瞪得紅得發紫的臉龐充滿了童真。

DSC01191.JPG

 好奇的眼神跟著大人的動作轉來轉去。

DSC01192.JPG

 五彩繽紛的傳統式圍巾,鮮豔極了。

DSC01194.JPG

 我們這艘豪華蘆葦船有虎頭的裝飾,還有白森森的牙齒😊

DSC01203.JPG

 離開了漂流島人家,我們乘原船往湖上另一大島 Taquile Island 出發。這是從船上望向 Puno 郊區。

DSC01205.JPG

 Tequile Island 距離 Puno 市约45公里,島上居民屬 Taquilenos族。以 Puno Quechua 語為主。

DSC01210.JPG

 現今島上原住民約有2200人,分成有六個可輪流使用社區資源的 Suyus.經濟活動以釣魚,梯田農耕,園藝,馬鈴薯,以及旅遊業為主。的的喀喀湖是目前所記載最早有馬鈴薯種植之處。

DSC01211.JPG

 傳統式的土牆建築。

DSC01213.JPG

 景色優美詳和,稱之世外桃源而不為過。曾有財團想在此開發並蓋觀光飯店,遭到島上居民強烈反對而作罷,此後島上就制定了一套法令,不準外人土地買賣土地,而且把觀光控制權完全交還給島上居民,實施利益共享政策,頗為成功。每年約吸引五萬人以上的觀光人口。島上有自己的旅行社,民宿,餐廳等。

DSC01214.JPG

島上的每一個入村的入口都有一座用石塊堆砌而成的拱門。每座拱門都會有三個人頭面對海洋。不知是否有守護村莊的意味?

DSC01221.JPG

 村裡的牆,房子和地,幾乎全是取自島上。

DSC01223.JPG

 在秘魯,不管時代王朝如何更迭,賴以維生的梯田農地不會改變。

DSC01224.JPG

 從下船處到中午用餐處,得走上一個小時的上坡。

DSC01226.JPG

 雖是冬季,太陽下走一個多小時,還是很熱的,而且全是上坡😣

DSC01227.JPG

 小麥。

DSC01231.JPG

 中午用餐的地點。我和妹妹加起來雖已超過一百歲,脚程還算好。

DSC01232.JPG

 蔬菜湯裡加了滿滿的天然香菜,好香。

DSC01233.JPG

 麵包,可沾著蔬菜湯食用。

DSC01234.JPG

 看來,大家都餓了。

DSC01236.JPG

 厨房內正忙着。這個家庭只能在此服務一個月,就得把權利轉讓給另一户人家。是集體共享主義者很好的典範。這裡仍實施著古印加的道德標準,不偷,不搶,不可懶惰。

DSC01237.JPG

 主食的選擇有兩種-烤鱒魚和烘蛋。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烤鱒魚。

DSC01238.JPG

 鐵板上擺滿了準備上桌的烤鱒魚,甚是壯觀。

DSC01239.JPG

 我的烘蛋,上面有許多蔬菜,下面是米飯。

DSC01241.JPG

 妹妹的烤鱒魚,滋味的確較佳。

DSC01242.JPG

 飯後還有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介紹。這是一種草,把它搗碎後可把汁液拿來當洗髮精,聽說可防止禿頭和白髮的生成。

DSC01245.JPG

而且也有漂白清潔的功用,可將骯髒的羊毛漂成潔淨的白色,真是神奇。

DSC01244.JPG

 另一婦女展示傳統的编織技巧-Chumpis。在2005年,這裡的紡織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 人類口述和非物產傑作".這個民族的手工紡織品和服裝以精美而聞名。這種寬帶编織品,社區每一個人都必需穿戴並參與設計。

DSC01246.JPG

 飯後的香草茶,Muna Tea.有類似鼠尾草的味道.

DSC01247.JPG

 Muna,全名是Minthostachys Mollis.是一種藥草,僅產於委內瑞拉到玻利維亞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大部分用來製成茶葉。也可藥用,有助眠和壯陽的功用😮

DSC01248.JPG

 娱興節目表演。這位先生的帽子戴法表示他已結婚。帽子垂下部份往後。

DSC01249.JPG

 這年輕人的戴法表示他正在尋找女伴,帽緣往左右邊垂。他們正在表演傳統的耕作舞蹈。

DSC01251.JPG

 這裡的針織手工藝是由男人來做的,從童年即開始訓練培養。婦女則負責紡羊毛,並且用蔬菜和天然礦物將羊毛染色,供全社區使用。

DSC01254.JPG

 吃完午飯,看完表演,我們往島上的廣場前進。

DSC01255.JPG

 廣場上的世界城市距離指示牌。

DSC01256.JPG

 鐘塔,想必歷史也極悠久。

DSC01257.JPG

 島上居民聚會活動之處。這棟二層樓建築全用來賣當地手工藝品。頂樓可遠眺的的喀喀湖的無敵湖景。

DSC01258.JPG

 我說的無敵湖景就是這樣😀連白雲也有倒影。非常廣濶。

DSC01261.JPG

 一户人家中的庭院掛滿了晒晾的衣物,按照色彩來晾晒,真是有趣。

DSC01262.JPG

 正巧是社區內學校放學時間,村莊內的小徑上是三三兩兩穿著制服準備回家的小孩。

DSC01265.JPG

 這個小女孩是我此行在秘魯拍照中碰到拍照最大方的,一點也沒有害怕或生澀的表情,可能已是很有經驗的小模了^^

DSC01266.JPG

 準備下山去搭船,沿途看到一位帶著孩子正在農忙的婦女。我原以為這不到三歲的小男孩在旁玩耍,沒想到他也在幫忙播種。這種不能懶惰的文化,的確要從小培養起。

DSC01267.JPG

 下坡路段是美景無限,走起路來也格外輕鬆。

DSC01268.JPG

 今日收穫滿滿。

DSC01269.JPG

 蕎麥田。

DSC01270.JPG

 可憐的綿羊,為了防止牠跌落和走失,只得將其兩脚綁住。

DSC01272.JPG

 另一座拱門,人像用花朵裝飾著。船就在碼頭上等著我們呢。今天近8個小時的的的喀喀湖之旅就在此畫下完美的句點。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276.JPG

 回到旅館後,我們就在附近的主要廣場-Main Square of Puno逛逛。

DSC01277.JPG

 PUNO Cathedral, 是巴洛克式天主教堂,建於18世紀。是普諾市內最大的教堂。

 廣場中間有一座噴水池,還有一座很有名的將軍Don Francisco Bolognesi 的雕塑。他是秘魯的民族英雄。

DSC01278.JPG

Palacio de Justicia Puno, 普諾市最高法院,建於1950年。這座廣場附近有許多餐館和旅館,是尋找美食的好地方。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288.JPG

 今天決定要吃秘魯傳統食物,走了兩趟,最後選了這間 Restaurant Pizzeria Tambo Del Inka.

DSC01279.JPG

 新鮮的木瓜汁。秘魯的水果並不特別甜,所以喝了或吃了水果,不會有甜腻的感覺。

DSC01281.JPG

 傳統的鱒魚海鮮湯,加上很多香料,好喝。秘魯的湯真的好好喝。

DSC01282.JPG

 料很多而且好大一碗。CP值超高。

DSC01283.JPG

 烤天竺鼠。天竺鼠肉是秘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雖然從來沒吃過,但因抱著勇於嚐試的精神,就點了!! 有兩種做法,燒( roasted  )和烤( grilled )。我們點的是 roasted. 所以看起來有點像燒豬肉的樣子。最後鼓起勇氣吃下去,哇!好吃極了!!非常脆而不乾,且完全沒有腥味。值得一試。嚐試成功!!

DSC01286.JPG

 飯後甜點,薄餅冰淇淋。薄餅是現做的。

餐廳資訊: https://www.tripadvisor.com/Restaurant_Review-g298442-d7718080-Reviews-Restaurante_Tambos_del_Inka-Puno_Puno_Region.html 檢視較大的地圖

 

DSC01293.JPG

     享受了美好的晚餐,慢慢的走回旅館,看到燈火下的天主教堂和漸漸亮起的住家,夜景依舊美麗。

arrow
arrow

    chien774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